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推出看跌型理财产品的银行中,不少产品在距离起息日仅2天时,仍有充裕的剩余额度。比如一家商业银行发行的看跌指数型产品“沪深1M看跌鲨鱼鳍”,预期年化收益率3%~6.15%,手机APP页面显示,从1月17日开始发售,23日截止,直到1月20日剩余额度仍有100%。另一款同在发行期间的“中证3M看涨鲨鱼鳍”,显示剩余额度仍为100%。也就是说,截至20日仍无人购买。
建议
无炒股经验的投资者
谨慎购买
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全年,沪深300指数跌25.31%,上证50指数跌19.83%,中证500指数跌33.32%。今年,A股仍将面临一些不确性风险。在这种行情下,尽管收益存在浮动区间,但当前的看跌型理财产品大多属于较低风险等级(二级),本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也正因如此,部分投资者倾向于将看跌型理财产品作为挂钩标的市场下行的对冲工具。
对此,融360大数据研究院金融分析师杨慧敏认为,对于投资者,并不意味着仅靠单纯“看跌”即可获得高收益,关键要看银行在设计此款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为实现最高收益率设置了怎样的区间,以及触达这一区间的可能性有多大。
恒丰银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杨芮则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看跌指数型产品更大的意义是能够为其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对冲。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本质是“固收+衍生品”,衍生品本身又带有杠杆的属性,一方面可以放大收益,另一方面也可能扩大损失。
杨芮建议,如果是自身有一定衍生品投资经验,或投资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适当购买此类产品。持有大量股票或股指期权、期货的投资者也可以考虑购买此类产品,以与原来的投资方向相反的方向持有,从而在整体投资组合中起到风险对冲的作用。
招商银行客户经理建议,有股票投资经验的投资者,相对更适合购买这类看涨或看跌股指型理财产品。因为对大盘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走势会比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更加准确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还要看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像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或者此前买入的产品都偏稳健,就不适合投资此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