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钱进A股”的渠道在本周再度拓宽。时隔五年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A股总额度再度大幅增加,从原先的1500亿美元倍增至3000亿美元。1500亿美元的增量折合人民币超过1万亿元,为A股引入活水的意图不言而喻。当然,这1500亿美元只是“额度”,未来是否会全部进入A股市场还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外资买入A股的意愿,二是相关部门针对外资机构申请进行审批的额度。通俗地说,QFII额度倍增相当于把公路拓宽了,但车来不来还要看车主的意愿,以及收费站放行的速度。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QFII累计获批额度为1010.56亿美元,低于原先的额度1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原先的额度只用了三分之二左右,还有将近三分之一有待使用,新增的1500亿美元短期之内还不会用上。因此,额度倍增是长线利好,但短期之内却未必能够直接给市场带来太多的增量资金。
虽然从资金面的角度看,QFII额度倍增是“远水”,一时之间还解不了A股的“近渴”,但真正的利好却不仅于资金面那么简单。在笔者看来,此次QFII额度大扩容,对市场释放三个更重要的利好信号:
一、发出管理层呵护A股的政策信号。上周末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一场演讲中提到,将“尽更大努力继续大量地引进国际中长期资金”,并预计外资流入A股的金额将进一步增加,今年“6000亿是可以预期的”。话音刚落,QFII额度的扩容就接踵而至,而且增加的金额创下历次之最,证明管理层正在千方百计为低迷的A股引入新增活水,这一政策信号远比单纯的资金入市利好力度要强。以往A股走出低迷都有政策的身影,通过利好的逐步累积、发酵,由量变形成质变。而QFII额度的增加,无疑是利好政策量变中的一环,进一步确立未来质变的前景。
二、彰显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景。QFII仅仅是A股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环,其他包括RQFII、沪港通、深港通以及研议中的沪伦通等,共同构成了A股对外开放的渠道,在QFII额度增加之后,未来其他现有的渠道也有望进一步拓宽,增加新的渠道也不无可能,有望为A股提供一批长期、稳定的新增资金。
三、进一步确认底部信号。从2003年7月A股首次引进QFII以来,在2005年8月、2007年12月、2013年7月先后多次增加额度,加上本周的这次总共是5次,其中只有2007年12月是在历史高位推出,其余4次均在股指充分调整之后推出,不无释放政策利好的意图在。以往在股指深度调整之后进行的QFII额度扩容,都已经进入或接近底部区域,其中2005年8月和2013年7月两次更是接近调整最低点。此次的扩容同样是在大盘充分调整推出,目前市场的估值和A股历史对比、和全球股市对比都处于低位,更有利于借助QFII等长线新增资金入市,对A股产生“托底”效应。
相比许多游资和散户热衷于追涨杀跌,外资机构“逆向投资、分批买入”的特性更值得我们重视。2018年A股的低迷走势中,伴随的是外资持续加大力度买进,甚至有安徽合力被汇丰控股举牌的案例出现。市场上经常有人惊呼“大底被外资抄走”,但实际上这个市场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并不是因为外资有更多的特权,而是国内投资者“追涨杀跌”和外资机构“逆向操作”两大投资理念的对决。底部能持续多久难以精确判断,但只要经济发展前景稳定、估值足够便宜,就是买入和坚守的最好理由。这对当下相对低迷的A股市场而言,“风物长宜放眼量、咬定青山不放松”正是外资操作手法给国内投资者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