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其是北京文化,公司多次证明了自己在商业电影项目上的筛选能力。在出品《流浪地球》之前,公司便投资出品了多部市场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包括《战狼2》、《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等。对于本次的《流浪地球》,公司透露其投资比例为20%,盈亏平衡点大约8亿票房。据测算,当该片票房分别达到15亿、20亿、25亿、30亿时,将分别增厚上市公司利润0.5亿元、0.9亿元、1.2亿元、1.6亿元。
至于光线传媒,即便没有春节档,它也是目前最具长远价值的影视内容公司。电影主业方面,早期光线以国产影片代理发行见长,近几年参与投资、制作的电影逐渐增多,已成为国产电影的核心玩家,主要出品包括《寻龙诀》、《美人鱼》、《唐人街探案2》和《一出好戏》等,2018年实现票房约占国内票房的15%,长期看仍将受益行业集中度提升。
全年仍需谨慎进口片或是唯一亮点
虽然春节档票房增长仍相对乐观,但我们无法依此推导出全年乐观的结论。尽管众多分析师基于“政策拐点”的逻辑发表了相当乐观的观点,但笔者对此谨慎乐观,原因来自于中等体量腰部电影发展的停滞。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票房增长所面临的瓶颈,笔者复盘统计了过去7年的票房结构,结论在于:高票房头部电影对总票房的拉动已达到极致。在当前院线基本完成渠道下沉、银幕增速逐渐回落的大背景下,这些作品已充分消纳春节档、贺岁档、国庆档和暑期档的爆棚客流,无论放映场次还是场均观影人次,都很难有大的提升。也即是说,对于头部作品来讲,它们所面临的单片天花板已近在咫尺。2018年,排名前5(单片20亿以上)的影片票房增速仅8%,甚至低于大盘9%的增速。
因此,国产票房空间的突破依赖于腰部片的发展。腰部片,通常指年票房介于1亿至10亿(排名通常在20-50)的数十部影片,未来它们将通过质量的提升和类型的丰富,来吸引更多的观影人次,成为支撑整个大盘增长的中坚力量。这股支撑中国票房增长的中坚力量消失于2016年,同年也是中国电影增速崩塌的开始。站在2019年的视角来看,我们暂时还看不到这股中坚力量的重新崛起,毕竟影片质量的提升和观影信心的恢复,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长期而言,腰部片仍将推动中国票房市场再上台阶。
尽管全年难言乐观,但这并不妨碍2019年成为引进片大年。今年是好莱坞影片的大年,目前已定档的大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较为可观,有望为今年引进片票房的增长提供动力。其中,吸金能力最强的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的数量将大幅超过2018年,目前已定档的作品主要包括《复仇者联盟4》、《正义联盟2》、《惊奇队长》、《蜘蛛侠:英雄远征》、《雷霆沙赞》等。有鉴于此,A股中唯一拥有进口影片资质的中国电影或是唯一的直接受益方。
当然,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也仅局限于它的牌照资源。在电影发行方面,国内仅中影和华夏拥有引进片发行权,每年占据全国票房份额1/3至1/2的影片发行收入,仅靠这两家公司分享。而在院线业务方面,中影控股了4条院线(中数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中影星美、辽宁北方),并参股了3条院线,而全国院线也不过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