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月7日,上证指数延续反弹,上涨0.72%,成交金额继续放大。创业板指数上涨1.84%。分析指出,阶段反弹有利因素显著增多,A股双底格局逐步明朗化。在券商、军工、5G以及电气设备等主题交替引领下,A股结构性行情渐次展开。
双底趋于明朗
1月4日,上证指数跌破去年10月19日低点2449点后,迎来绝地反击,连续两个交易日放量上行,打破前期观望格局。
“在前期指数缩量运行中,与之前2638点不同的是,这一次越靠近2449点,市场越没有恐慌情绪。”一市场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跌破2449点后反而是个较为确定的买入机会,毕竟历史上的阶段大底都要经历二次确认,“这主要来自心理层面,A股大多时候倾向于破而后立”。
事实上,市场数据也支撑上述论断。统计显示,在上证指数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1月3日的调整过程中,截至1月3日,剔除新股后,两市约2300只个股收盘高于2018年10月19日(2449点)时收盘价。而1月3日沪指收盘点位为2464.36点,可见虽然指数逼近前低2449点,但大部分个股却拒绝创出新低。
“2018年10月19日所创低点是关键门槛,市场持续跌破是小概率事件。”华泰证券策略研究指出,第一,市场在去年10月下旬对宽信用存在的问题已充分反映,可以用于验证的迹象是——去年10月和11月中旬市场对均低于预期的9月和10月社融数据的反应不同,去年11月中旬未再因此下跌,后续宽信用的实际效果对市场的影响大概率只剩下边际改善;第二,政策底目前来看仍然牢固。
那么,是谁导致了指数跌破2449点?“指数的这一波调整,做空动能主要来自银行、保险等前期较为抗跌的权重板块。”上述人士分析。
数据显示,上证50指数在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1月3日的调整过程中,累计跌幅超7%,跌破自2018年7月3日以来构筑长达5个月的整理平台。
“上证50指数破位之后,已回到2017年5月发动结构性行情的位置,下跌幅度较大,估值压力已经释放很充分了。”有机构人士表示,从市场风格看,上证50作为最后的补跌品种,补跌完对市场而言,反倒是“好事”了。
市场情绪逐步修复
1月4日央行决定在2019年1月15日和25日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共下调1%。在此之前,1月2日央行决定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
有市场人士认为,受货币政策释放积极信号影响,投资情绪现修复迹象。而从近期盘面上看也确实如此,市场赚钱效应显著。5G、券商、军工以及电气设备等品种轮番上涨,带动指数上行。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历史表现来看,升降准无论是对上证综指还是创业板指的后续走势并无显著影响。”东吴证券策略分析师王杨表示,以2018年三次降准为例,其对风险偏好和企业盈利影响均有限。但更进一步来看,在无风险利率主导的市场阶段,以连续降准为代表的“宽货币”环境,无风险利率的进一步下降将对市场形成直接利好,典型代表为2015年的市场。
“结合无风险利率、企业盈利和风险偏好三要素,认为接下来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将对市场形成直接利好,2019年的市场处在见底之后的筑底阶段,参考2000年以来A股三次可比历史阶段的表现,此阶段特征为‘轻指数,重个股’,即指数箱体震荡,但成长股展开有序上涨。”王杨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