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1月4日中国股市在全球的暴跌声中笑傲群雄,让不少市场人士猜想决策层即将为春耕行情“发种子送肥料”。果然当天下午,央行宣布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当晚,美国股市又出现了全线暴涨行情。国内政策面空前宽松与国外股市涨势如虹,让备受熊市折磨的投资者对一年一度的“春耕行情”翘首以盼。那么,在业内人士眼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近期系列利好和春耕行情的呢?今天,重庆商报强势推出“春耕五大释疑”,并采访证券人士为投资者指点迷津。
【问题1:春耕之道】 春耕行情每年必有吗?
【解答】
华龙证券新华路营业部总经理邓丹:“A股28年来,春耕行情是各大券商机构每年都会积极备战的‘吃饭行情’。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把头一年11月至次年4月这个阶段中,只要某一大类群体产生了一波上涨行情,便称为春耕行情。春耕行情并不是简单地以上证指数作为参考标准,还包括深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次新股等多个重要指数在此期间的表现。当然,春耕行情也可以‘超时’,甚至会延长到夏秋季节去。最近20年来,历时最长的春耕行情在2000年和2009年,从年初一直涨到8月才结束;历时最短的春耕行情不是2008年,而是2005年,只有1个月;而2006、2007、2015年春季行情则持续到了夏季。综合分析下来,春耕行情,的确是每年必有,且春节前一周布局到春节后三周卖出,实现正收益的概率几乎是100%!”
【问题2:春耕之谜】
行情启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答】
银河证券南坪营业部总经理唐贺文:“决定股市涨跌的根本因素是基本面预期,直接因素是流动性。春耕行情之所以每年都有,是因为有三大力量在推动:一是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相继落地,半年报预告也会逐渐展开,在这个阶段绩优类上市公司往往会抛出高送转高分红方案,从而成为市场反复炒作的热点。二是这个阶段刚好要经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大批产业政策会在这个时候落地,政策面支持相关板块走强,也因此在二级市场制造了新的热点。三是这个阶段是季节性的信贷投放高峰期,岁末年初流动性的紧张局面会明显改观。所以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三大因素共同发力,使得每年都能或多或少出现一波春耕行情。”
【问题3:春耕之主】
春耕行情做多主力有哪些?
【解答】
广发证券江北嘴营业部总经理助理王立才:“从主线上讲,春耕行情是围绕业绩和利润分配展开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业绩好坏和利润分配多少就是衡量大资金炒作力度的准绳。因此按常理说,高分红的蓝筹股和高送转的次新股应该成为春耕行情的主角。但实际上,蓝筹股的表现往往逊于次新股,这是因为蓝筹股通常会在头一年的年末因机构做市行情而被消耗掉了做多力量,恰好蓝筹上涨时次新股一般是下跌状态,所以这样一来开年后蓝筹股就有调整压力,而次新股则有上涨动力。偏偏次新股整体来讲成长性好,业绩预期又未必比蓝筹差,还具备高送转的潜力,且高送转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那么次新股成为春耕行情的主力,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其他诸如农业、消费、旅游等板块也会在春耕行情中有所表现,不过它们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故成为春耕行情热点的持续性不够。所以综合分析下来,业绩是春耕行情的关键,次新股群体是春耕行情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管理层对高送转实施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提高,这反而有利于次新股更加专注于主业的长期成长性,从而加快它们经营的成熟化进程,所以一些股价超跌估值相对较低的次新股更值得看好。”
【问题4:春耕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