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周沪综指收出一根穿头破脚的中阳线(沪指一周涨幅80点,涨幅3.09%),周K线两阳夹一阴,形态上可称“多方炮”,行情已向多方倾斜。没想到刚过去的这一周,一根近乎光头光脚的中阴线(沪指一周跌了近100个点,跌幅3.72%),一下子又逆转为空方得势。尽管从周K线形态看,沪指暂时仍可认为是横向底部平台的构筑过程,但刚刚有所聚集的人气,却因上周5根日K线形成的下降趋势而再度有所涣散。
反弹结束重归弱势是周末较为流行的看法,这虽然有“一根K线改变信仰”之嫌,但看看这次反弹的“急先锋”如科创板概念和低价股概念的退潮,同时却没有其他新概念补充的市况,重归弱势震荡的判断是有真凭实据的,也就属于毫无疑问的事情了。不过,整个市场的反弹是否就此结束的问题,仍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短期来看,沪指自2449点见底后,市场在创业板为代表的小市值股票带领下开始出现今年下跌以来少见的热闹,而这类股票在过去几年因被打上了“投机”的烙印而在今年行情中股价动辄腰斩,不少公司还因过高比例的股权质押而在今年跌出了市场的“系统风险”,这也是后来政策“救市”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反弹是否就此结束,也许应该从这一风险是否解除的角度来观察。毫无疑问,随着政策上纾困基金的陆续到位,以及对于到达平仓线股票“暂缓平仓”的倡议,截至上周五,年内跌幅超过50%的个股仍高达668家,但这些措施下,导致这一问题再度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已近乎为零。这是笔者的一贯看法,即A股市场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的忽视。股权质押问题既已被充分重视,再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当系统性风险解除,政策支持,估值够低,A股市场再下跌的空间也就基本被封杀。
当然眼下的行情还存在许多不明朗的变量,“市场的下跌空间不大”并不能与“行情一定要上行”画上等号。众多的变量中,最大的当属经济基本面是否真正转暖的问题,从宏观指标看,目前仍在反复之中。另外就是非常实质性的资金面问题,这波反弹中,放量的持续性依然较差,显示了反弹的弱市性质,这也是上涨过程没能“攻关夺隘”的原因。
至于博天环境这种借“纾困基金”解除质押风险之后,大股东又迫不及待地公告大幅减持而爆发的“道德风险”,相信只是个别事件。其对市场心理造成的冲击,应该是短期的。因此,下周的行情,可能是先抑后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