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贸试验区五周年
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的是,《通知》明确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
自贸区深化改革创新再迎政策“大礼包”。
11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53项改革举措。
《通知》赋予了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等多项权限下放至自贸试验区,并进一步降低多个领域的准入门槛。
在土地利用方面,《通知》要求考虑自贸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有关省(市)的用地计划。分析认为,这将授予自贸区更大的土地使用自由裁量权,这为自贸区土地变性以及扩围创造了条件。
《通知》明确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分析称,这意味着自由贸易账户有望进一步放宽,复制推广至更多自贸区;中国将在防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在试点汽车平行进口及其保税仓储业务、试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以及医疗健康等诸多民生领域,自贸区也将迎来一波新的开放新政。
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通知》在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等方面提出了53项落实到具体负责部门的改革举措。
在11月23日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唐文弘指出,上述措施加大改革授权,加大开放力度,给予政策扶持,体现特色定位,提出了53项“切口小、见效快”的工作措施,着力打通有关工作的堵点、难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拓展了自贸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开放水平,“把自贸区开放比作一场比赛的话,这些措施就是拓宽球场、提升训练难度、引进球员,多个维度同时拓展。”
白明表示,这些措施更加聚焦“小切口”的突破,宏观上此前自贸区的方案在战略定位、发展方向上已经搭建了基本的框架,但近年来的经验表明,不少开放措施往往就是在局部的细节上“卡了脖子”,突破这些瓶颈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知》要求,在编制下达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要考虑自贸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有关省(市)的用地计划;有关地方应优先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意味着授予自贸区更大的土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现在几乎所有的自贸区都有原来的规划和开发基础,在已有基础上建立自贸区,因为任务改变往往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与此对应的是土地使用性质需要改变,而这往往成为自贸区发展的一个瓶颈。”
他指出,这一政策可以帮助自贸区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地性质的变更,为自贸区产业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