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底以来,银行对我们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一家江苏地区民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负责人曾强(化名)告诉记者。在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鼓励民企融资的措施下,最近三周多家当地银行公司业务主管主动上门协商续贷事宜。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个月前他不得不主动登门拜访,恳求银行暂时不要抽贷。
不过,民企信贷环境的相对宽松,并没有让曾强感到轻松。
“今年以来,企业收款账期拉长逾一倍,给我们造成沉重的资金压力。”他告诉记者。前不久他曾悄悄算了一笔账,随着企业收款账期从原先的4个月拉长到8-9个月,过去大半年他所在的企业两次差点难以支付员工工资。
在他看来,要解决当前民企资金紧张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应着眼于解决单家民企的信贷融资难题,而是尽可能盘活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资金周转紧张困局,从而让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不再受困账期被拉长。
“如果收款账期可以缩短,我们就能筹集资金开展海外收购以提升产品技术含金量,以便在中美贸易摩擦延续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共振下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如此银行信贷与企业业绩成长也能形成良性循环效应,让银行有底气给民企投放更多贷款。”曾强直言。
企业账期拉长困局“待解”
曾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不只美国买家因中美贸易摩擦拉长了3-4个月的付款账期,国内下游经销商也纷纷将付款账期拉长了逾一倍。
“不过,中外买家拉长账期的原因各不一样。”他指出。美国买家主要担心明年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进口商品关税从10%提高至25%,从而通过拉长付款账期的方式进行重新核价,将关税提高所造成的大部分商品成本压力转嫁给中国制造企业,而中国下游经销商则因为去杠杆进程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不得不拉长付款账期以缓解自身资金压力。
这却给曾强所在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今年以来,环保压力让他不得不斥资约千万元更换了一批老旧设备,加之劳动力成本增加逾15%,导致企业资金流时常捉襟见肘。
“过去大半年两次都差点发不出工资,就是因为下游经销商一再拉长账期导致企业资金链吃紧,若不是我通过房产抵押筹集一笔资金解决了工资发放问题,目前企业早已陷入停工困局。”他回忆说。因此他曾趁着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银行向民企放贷,尝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银行申请供应链贷款。
“起初银行对此表现得比较积极。”曾强告诉记者。在银行通过尽职调查发现两家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负债率较高(其中一家还需要筹资兑付即将到期的私募债本息)之后,他们却迅速收紧贷款投放政策,要求产业链上下游各家企业主必须拿出个人房地产进行抵押才能放款。
由于供应链贷款迟迟没有获批,过去4个月他所在的企业不得不严控应收账款余额不得增加,不得不放弃数笔利润颇为可观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