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六年,保险资金迎来新一轮政策松绑。
“在鼓励市场长期资金来源方面,将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回答政府促进股市健康发展的新举措时谈到。
当天,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的投资优势,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
很快,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向有前景、有市场、技术有优势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万亿险资入市开闸在即,如何稳定市场和防止野蛮人现象的发生成为监管部门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险资救市?
10月18日,上证指数大跌近3%,失守2500点大关,指数创下四年来的新低。许多上市公司特别是民营上市企业,大量股票质押面临跌破质押平仓线的风险。同时,许多上市企业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水平。从数据上看,A股已经进入严冬,市场信心持续低迷。
10月19日上午,A股开盘前,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和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齐声喊话,提振股市信心。
随后,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后者修订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通过“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系列表态下,鼓励险资入市的态度已然明朗,“险资救市”的说法也受到热议。
“无需给险资扣一个救市的帽子。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在这时参与优质上市公司投资,无疑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防止进一步下挫。但需要明确,这也是资本的正常运作逻辑,无需过度解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根据目前规定,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账面余额不得超过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并且投资单一股票的账面余额不高于上季末总资产的5%。截至2018年8月末,保险公司资金投资于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余额为19532.4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总额的比例为12.43%。
为了减少投资比例限制,《通知》明确,专项产品不纳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
对此,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认为,保险资金权益类比例放开,对于稳定市场是一个利好,保险资金有着长期投资优势,对行业来说是多赢局面。
“从目前占比上看,保险资金投资于权益类产品的比例距离监管限制还有较大的空间。”郝演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从政策上看,考虑到当前质押总市值超3万亿元的市场状况,有针对性地放开权益投资比例限制仍有必要性和鼓励意义,能够进一步打消保险公司对投资比例限制的顾虑,切实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积极性。
很快,10月29日,“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在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完成登记手续,成为保险业首只落地的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专项产品。根据介绍,这款产品目标总规模200亿元,将以股权和债权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