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李虹含看来,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比财政政策稍好,这可能要归功于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利率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政府应该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尤其是利率的调节及其作用发挥。
瑞银亚洲经济联席主管、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1998年以来出现财政赤字被认为是积极财政,财政发力是在预算之外,即表外的“准财政”。如果去杠杆强化,准财政就要收紧。因此,积极财政就需要“开前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配合起来,收紧影子银行,扩大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
去杠杆力度趋“温和”
前段时间,债市违约频频“爆雷”、5月社融环比“腰斩”等市场波动引发对去杠杆用力过猛的担忧,也让金融监管部门承压。在此背景下,央行也在不断调整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更强调结构性去杠杆。
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来,央行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增强了政策工具组合运用的灵活性。在对流动性的表述上,由2016年末的“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到2017年末的“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再到2018年6月末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货币政策的展望,也在5月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将由“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改为了“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看来,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央行和财政部的争论涉及到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度量、地方债务风险、财政资金作为金融机构出资人等许多方面,但其中隐含的一条主线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难题,例如关于地方债务的金融风险问题,本质上依然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关系,即便是房地产市场的土地财政问题,同样是财税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同样积极财政政策被市场普遍解读为不积极,也是因为个税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出台,企业减税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这次争论,上半年政府承诺的各项减税政策,将在下半年快速落地出台,特别是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将值得期待。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采取大规模净投放措施,有望为比较宽松的货币环境创造基础。汪涛表示,中国将在短期内调整去杠杆节奏,增加流动性投放,预计年底前央行将再降准150个基点,PPP和地方政府融资约束也有可能放松。
对于央行近两日的市场操作,肖磊表示,从净回笼走向净投放,货币政策层面已经在展现一种态度。未来更多的期望应该是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最根本的问题是稳定物价水平,保持货币的购买力,财政政策才是刺激经济,调节经济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