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公开发行(IPO)排队队列中终止审查的企业数持续增加,仅3月30日就创出单日38家“撤材料”的最高值,截至4月12日,今年以来已有113家企业离开了IPO通道。伴随在审企业撤回首发申请的增多和新增申报企业数量的减少,困扰A股市场的IPO“堰塞湖”正在快速消解,排队企业家数已降到333家。
有券商人士表示,从严监管让IPO在发行常态化的同时,也让不少有瑕疵、不再符合审核标准的企业打了退堂鼓,这对于提高IPO发行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有好处的。
撤回者骤增
新增者寡淡
谁也不曾想到,IPO“堰塞湖”从最高峰时的约900家降至现在的300多家,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方面是因为IPO从严审核下的发行常态化,另一方面是监管力度的加大让一些不达标的企业萌生了退意。
来自证监会的最新消息显示,截至4月1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33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304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91家,中止审查企业13家。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已有113家企业终止了IPO申请,其中仅3月份就有79家,仅在3月30日当日就有38家企业离开IPO通道,刷新了单日“撤材料”纪录。与之对比明显的是,今年以来新增申报企业数量只有16家,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从公司行业来看,申请终止审查企业所属行业大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IPO排队企业大幅减少的同时,IPO过会率和审核企业家数也大幅放缓。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首发公司总家次82次,其中通过为40家次,过会率仅为48.78%;未通过为34家次,占比41.46%;其他(暂缓表决、取消审核)为8家,占比9.76%。相比之下,2017年同期,发审委审核公司总数达到103家次,其中90家次通过,过会率为87.38%。
大量企业撤回IPO申请,同新股发行审核的日趋严格以及现场检查带来的压力有关。2017年下半年,在做好新股发行常态化工作的同时,证监会对22家IPO在审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在现场检查中,证监会对2家企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对13家中介机构拟按程序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对存在其他问题的企业及其中介机构进行督促整改或约谈提醒,在现场检查准备和实施期间,共有10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
证监会还表示,2018年上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检查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中的企业;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明显问题或较大风险的企业;反馈意见或告知函等回复材料超期未报的企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IPO审核日益趋严的大背景下,一些本身业绩不理想、资质有瑕疵、质量不过关的企业选择撤回申报材料也在情理之中。
业绩不佳、三类股东企业
撤回较多
令企业萌生退意的还有今年年初证监会的一则监管问答,证监会明确表示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其中,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即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