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金融业改革开放全面提速,金融改革将着力构筑风险防范网,未来金融创新或将更为审慎。
十八大后,我国对金融市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取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以及债券和股票市场实现双向开放等。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全面提速。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五年,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仍将不断深化,且会更为稳健。改革将以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作为主要任务,并逐步构建一整套风险防范体系。在创新层面上,则会相对审慎。
进展: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化取得突破
金融市场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一直是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均取得重大突破。
在利率市场方面,2013年7月,贷款利率已实现自由浮动,2015年8月,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2015年10月24日起,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等。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发布了《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允许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普通大额存单。
业内人士表示,存款资金作为金融市场资金链的入口,其利率直接影响了银行资金成本,并且对SHIBOR报价、贷款利率、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等也会有影响,因此,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标志着以建立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入新阶段。
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吴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快速发展,有利于解决金融领域内结构失衡、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也有利于推动金融要素价格市场机制日益完善,不断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在近五年内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从而增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具体而言,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此举大大增强了人民币中间价的透明度,人民币中间价不再是一个“黑匣子”。
活力:金融业开放全面提速
近五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不论是在金融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方面,还是在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方面,都显著提速。
在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方面,近几年,由民营资本控股并采用市场化机制经营的民营银行逐步发展起来。伴随着银监会政策的松绑,2015年第一批获批的5家民营银行相继开业,再到2016年,银监会又相继批准筹建6家民营银行,而截至目前,已有17家民营银行获银监会批准筹备,其中已有15家获得开业批复,还有两家正在筹备开业中。《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在这17家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中,有8家都打出了“互联网银行”的招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在逐步打破传统金融业的格局,并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经济体量非常庞大,中小企业的数量也非常众多。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应当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形式,发展普惠金融,以此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并增加金融市场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