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市场对次新股的追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的态度。当新股发行节奏处于较快的水平时,出于对融资抽血效应以及新股稀缺性的担忧,次新股往往较为容易陷入疲软的走势。举个例子,去年11月以前新股申购还是保持每日两家的速度,但在12月20日前后每日申购家数便提高到了三家,这便引发了市场对新股扩容的担忧,引发次新股集体性的回调。以深市次新股指数(399678)为例,2016年11月22日至2017年1月17日期间,指数下跌31%,期间甚至出现新股开板时估值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形,如吉比特和裕同科技。而随着今年1月底以来新股发行节奏的放缓(1月27日暂停了一周,之后恢复每日两家的节奏),次新股出现一轮幅度尚可的反弹。
2月以来,新股发布高送转预案的数量快速上升,这也间接推升了次新行情的节节高,可以参考3月10日公布10转10预案的新宏泽,自预案披露起股价连续上涨将近70%。对于近期高送转方案明显增加的情形,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再融资新政对非公开发行不得超过总股本20%的制度有关,上市公司为了尽可能提高以后的融资规模,有较强的动力做大股本。尽管如此,由于近些年来投资者教育的完善,市场对于高送转这类“空手套白狼”的利好愈发不敏感,如新股科大国创,尽管3月11日公告了10转10的预案,但次一交易日公司股价并未出现强势涨停,并且随后还出现了一轮较为明显的回调。与此同时,监管对高送转的关注也在提升,相信未来高送转这一事件对股价提振的边际效应将逐渐下降。
后市次新大概率将分化
正值次新龙头张家港行第五次停牌自查之际,笔者认为本轮次新股的反弹行情已临近尾声,但这并不代表新股次新行情的终结。次新股行情本身有其运转的周期,在后市的回落周期之中,走势分化乃大概率事件。
首先,次新整体性上涨临近尾声。一是从前面所提到的估值、总市值、近期涨幅等指标来看,年初新股所享有的估值优势已荡然无存;二是近期市场调整的概率正在增加,无论是美联储加息带来国内货币政策的收紧,还是近期欧美股市以及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波动加剧,短期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这不利于次新股这类高弹性品种的走势;三是监管对高送转态度的收严,像去年底以来的高送转新股(亏损或业绩大幅下滑的个股不鼓励高送)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能的高送转方案的数量;四是新股发行速度节节攀升,本月23日市场又回到了每日三家新股申购的节奏,这或再度改变市场对新股扩容的预期,影响短期次新走势。
但是从这一年来监管层的态度来看,维稳是当前市场的第一要务。次新股作为A股行情的风向标,自然不会任凭其大幅波动给市场造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为了完成疏导IPO堰塞湖的终极目标,自然需要对新股市场的热度进行维持,这也是新股行情不可能彻底终结的根源所在。同时,目前所规定的23倍发行市盈率以及新股网下申购门槛等限制,为了保证新股的热度,短期内均不太可能放开。对于张家港行的第五次停牌自查事件,笔者认为这只是代表监管层关注到了短期次新的炒作可能过火了一些,希望通过行政的手段适度降温,但这绝不意味着游戏的终结。
从周期上来看,次新股可能即将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这个过程往往意味着走势的分化。一方面,新股供应的增加将导致稀缺性的下降,前面所提及的市场对高送转事件审美的分化正是稀缺性下降的表现;另一方面,监管层对新股炒作调控所带来的波动冲击越来越大,如上周四晚张家港行发布停牌自查的公告后,上周五次新股出现了集体的大幅回调,深市次新股指数当天暴跌2.44%。随着热度的回落,新股走势必将出现分化。
关注三类次新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