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关键在于需要有稳定收入流的PPP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地铁公司、电力公司等长期稳定收费类的PPP项目,其能够满足作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条件。这样,在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之后,个人投资者也能够通过基金等形式参与到PPP项目中,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地方政府和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也能较快地回收投资成本,缓解支出压力。当然,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初期,对具体的PPP项目,也需要有一些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比如发改委和证监会鼓励推进资产证券化的PPP项目条件中,就还要求项目已建成并正常运营2年以上,能够产生持续和稳定的现金流,另外,对发起人的财务状况等也都提出了要求。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对未来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高峰期,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还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操作手册、如何匹配PPP项目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周期不一致等问题。实际上,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可以在技术上进行处理,但还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不够。
1.预防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道德风险问题
由于PPP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可以提前获得项目未来的收益,地方政府也就因此缓解了支出压力。但考虑到PPP项目得以大力推进的很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通过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来解决融资问题,地方政府在选择推荐PPP项目时,就会不那么慎重,有可能将一些本不适合进行PPP的项目都作为PPP项目来建设。这样的话,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就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城投债”,而且这种PPP项目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不再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却将债务风险向一般投资者转移。另外,在进行资产证券化之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参与的重要性就会降低,也能够比较容易地退出合作项目。此时,地方政府在合作社会资本的选择上,也有可能建立一些名义上的PPP项目,但并没有社会资本的实质参与。这些做法就将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完全当做地方政府一种新的融资方式,也让PPP模式变了味。
2.切实做好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改革
由于中国转型的特殊背景,金融体系市场化的改革仍然比较滞后,尤其是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价格信号,利率也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这让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能够以低于市场成本融资,但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需要金融市场国有部门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就变成了对低成本融资的补偿。这样的刚性兑付不仅扭曲了金融市场的定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效率,也降低了社会其他储蓄者的福利水平。
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过程是发起人将基础资产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purpose Vehicles,SPV),这个SPV再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用于购买基础资产,并以该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收入流作为偿付的保证。这种特殊形式的风险隔离手段,就将本来地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做了一个风险隔离,变成SPV与投资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未来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可能的违约事件时,这种风险隔离的结构就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与此同时,这种风险隔离结构,也就必然要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能够真实反映出产品的违约风险,不再以刚性兑付为保证来进行低利率融资,从而也可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改革。
3.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的客观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