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制造业“新名片”
此番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左世全表示,《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至国家高度,其落地需要协调多个部委,随着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的设立,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挂帅,已经形成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制。
据工信部规划司介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关于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专业小组,参加相关指南的调研、讨论、起草和论证工作,其间几易其稿。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工程成文日期为今年的4月,早在去年底,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1+X”的首批配套文件,将在2016年初对外发布,但实际上,直到8月底才正式对外公布。
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施指南之所以姗姗来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的慎重。“推迟发布主要是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这块有部分内容需要修改,还有一些涉密的内容,需要反复论证,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脱密。”
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因具备核心竞争力,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明确提出,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打造中国制造业“新名片”。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也是五大工程中唯一一个对具体行业甚至产品作出详细规划的实施指南。其要求到 2020年,大型飞机将突破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C919窄体飞机试飞取证和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能力,并适时启动系列化发展;航空发动机方面,突破大型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基本建成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产业体系。
民用航天方面,到2020年,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将基本建成,长征五号、八号完成研制并实现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基本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
核电装备在2020年将全面掌握三代核电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成套出口的能力。数控机床方面,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数控系统标准型、智能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10%。
此外,关于高性能医疗器械,将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在10%以上的领军企业。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随着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发布,这些具体安排将会尽快落地,《中国制造2025》配套方案的公布也有望提速。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就已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其中“X”包括11个配套方案,除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外,还包括制造业人才、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医药工业等4个发展规划,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行动计划。
左世全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五大工程配套方案公布得较晚,但实际上实施指南中具体的工作早已开始,比如6月底已经成立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就是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五大工程方案发布后,其他几个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也有望提速,实际上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已经发布了相应的行动指南,《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步伐有希望进一步加快。”左世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