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面临洗牌
记者注意到,除了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创办私募外,之前离职的部分基金经理也分别于今年创办或加盟了私募。其中2014年离职的华夏基金经理杨泽辉,于今年2月创办了私募,名为领星资本,为今年奔私大佬创办的唯一一家北京私募。今年7月初,领新资本取得了私募管理人资格,目前已备案1只产品。据了解,杨泽辉在华夏基金期间管理的产品为“华夏蓝筹核心”,管理时间长达3年,期间获得了26.86%的收益,在同期209只产品中排名153位。
还有银河基金总经理尤象都去年创办的璐鑫投资,于今年5月完成备案,但是与其他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不同,尤象都创办的私募公司为股权投资基金,截至目前,公司旗下仍未有产品备案。
据格上理财统计数据显示,部分离职基金经理已确认转战其他资管平台或暂别A股市场,目前已知离职去向的部分基金经理选择了保险、券商资管等其他资管平台。如原富国基金固定收益部的总经理饶刚,目前已加盟东方证券资管,原光大保德信总经理陶耿也确认加盟国泰君安证券资管。此外,原汇添富基金经理陈晓翔离职后有意前往海外读书。
有意思的是,挂牌新三板的思考投资基金经理岳志斌,今年上半年的可计提业绩报酬总计高达2150.19万元,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原来私募基金经理可以这么赚钱!岳志斌在业内虽然也是一个大咖,但还谈不上超一线。如果他的薪水都能有2000多万元,那么诸如王亚伟、葛卫东这样的超一线私募经理的年薪,又该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体系更为灵活,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拿走业绩的20%,另外的20%则属于投研团队。而在公募基金众多的上海,一般的基金经理是3万~4万元的月薪,不包括年终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公募基金经理要跳槽,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公募今年93人离职仅有7人“奔私”?难道半年上千万元的薪酬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对此,有私募人士透露,对于许多新成立的中小私募而言,能够经历几次大幅震荡存活下来,并且还能够稳定盈利的私募不多,而随着一系列私募监管重磅文件的出台与落实,私募行业也面临着洗牌。由于受市场以及监管新规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证券类私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清盘潮。据格上理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2209只产品清盘,相当于去年全年清盘产品数量的1.3倍左右。其中股票策略类产品表现惨淡,占清盘产品近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