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独家观点 >> 正文
网约车新政调查:出租车欲转网约车
作者:tangyuan 更新时间:2016-8-3 11:40:25 点击数:
分享到:

出租车司机博弈网约车

在网约车新政出台后,大批出租车司机开始人心思动。

张伟认为,“除非每月份子钱完全不收,否则大多数司机都会转网约车。”

今年40多岁的他告诉21媒体记者,深圳像他这样了解路况,服务好的出租车司机转为网约车后,会很吃香。他认为,如果单独开网约车的话,一天毛收入700多元,去掉20%上交,以及购车费用等成本,1个月轻松赚2万多问题不大。

像他这样想的出租车司机并不少。“我所在的公司现在真正做司机的越来越少,一个公司原先有近300个司机,现在只剩下200多人。其余的人都准备深圳出台网约车细则后,准备买车来干网约车出租。”张伟说。

但是刘大龙并没有这么乐观。他告诉21媒体记者,他对网约车最大的担忧是,福清当地只有450辆出租车,但是网约车可能有上千辆。“现在整个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基本都不干活了,如果大家都转入网约车,未来会如何还不好说。”

“出租车司机都在等具体政策出台,大家也在商量看转不转网约车。”刘大龙说。

也有人认为,其实干网约车风险也很大。因为上税、审核、保险都要成本,此外,网约车平台也要扣费用,这等于是交份子钱,干得多当然也交得多。“现在地方政策可能还要调整,咱也不敢盲目就去开。”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

另外,有一些地区因为较为特殊,所以网约车也面临问题。比如北京,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21媒体记者,北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车,因为买车要摇号。

“现在的北京买号很难,外地车都不会让你入。而且你要是真想干这行还得买个档次高点的车,但若是你不用了车也就浪费了。”他认为,如果出租车司机都从事网约车,并不一定合算。据他介绍,目前据他了解的40多位出租车司机中,想干网约车的不到5个人。

截至目前,交通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正在听取各方意见,而各地的网约车的意见正待出台。

对此,专门对网约车有研究的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认为,现在网约车可以从事出租车后,原先的出租车司机是否全部要被洗牌,还要观察。

“地方细则还没有出来,对车的要求,怎么办,怎么考,差不多三个月内会出来。到底如何,我觉得应该等一等看一看。”他说。

而他预计网约车合法后,出租车公司不会倒闭,其对车辆管理、人员管理有一定的经验。“网络平台可以和出租车公司合作,也能节约一些成本,这些人会是以后网约车里面的稀缺资源。”

网约车正名记:交集多方博弈从永远不允许到逐步肯定

网约车正名记

从交通运输部“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到地方交管部门叫停“专车”服务,再到中央层面对网约车的逐步肯定,《指导意见》和《暂行办法》的出台,网约车的正名之路交集了多方博弈。

法治周末记者高原

2016年8月1日,出租车新政颁布后的第一个周一,王则强(化名)比平时早出发了半个小时。这个来自吉林省的小伙子,干了快两年的网约车司机,第一次觉得不用再“偷偷摸摸的了”。

近日,备受关注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及交通部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全文公布。新政将于11月1日起实施。

自2015年10月10日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历时10个月,这个《暂行办法》在几经讨论和争议之后,终于落地。

其中,关于网约车的合法地位、私家车能否用做专车、网约车的报废条件、网约车的数量限制等关键性的核心问题,与之前的意见稿差别极大,这也让和王则强一样身份的网约车司机们感觉到“冰火两重天”。

“《暂行办法》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互联网专车合法化的国家。”一直关注网约车问题的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

网约车从出现之初,争论就从未休止。从交通运输部“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到地方交管部门叫停“专车”服务,再到中央层面对网约车的逐步肯定,《指导意见》和《暂行办法》的出台,这背后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永远不允许”

王则强觉得自己有点“背”。

2015年春节,一个在北京从事专车司机工作的老乡给他描述了在北京开专车的市场,“赚钱多,灵活,门槛低”。这让待业在家的王则强觉得一下子找到了赚钱的门路。

春节过后,王则强在老乡的帮助下,顺利租借了一辆京牌车,并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王则强来说,研究中央的政策文件是件头疼事,他不知道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是不是有法律风险,只知道听从“前辈”的叮嘱,“机场、车站尽量少去”。

而2015年全国两会上,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被媒体问及私家车能否进入专车运营时给出的五个字“永远不允许”,让王则强一下明白原来他现在干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

“刚刚尝到甜头,一下子觉得很失落。”王则强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正如王则强所感受到的一样,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网约车的态度,一直没有那么明朗。

2013年,打车软件成为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围绕打车软件之争所引发的各项争议,从未停止。

之后的2014年、2015年,打车软件市场在经过了2013年以来的价格大战后,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又纷纷推出了“专车”“快车”服务。

然而,打车软件在带给人们舒适和便利的同时,也一直被“非法运营”等负面新闻所围绕。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