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投资者对港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大妈还是专业机构,都有意涉足港股。而在港股中,有一些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价位通常以分来计算,被称为仙股。而由于价格较低,一些散户会将目光投向这类仙股中。然而,什么是仙股?购买仙股有什么风险?
“仙”(仙:cent)的音译是香港人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其价格已经低于1元,因此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在大陆是指低于1元的股票。 在香港是指低于1角的股票。 用货币单位指称一类股票,这在中国股市中也有类似说法,比如说某某股票为百元股,或说某某股票为十元股。
据了解,“仙股”俗称“老千股”,多数由小型的上市公司发行,换手率极低。也就是说,若是该股票在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或没有足够的成交量,则很可能会面临退市的风险。其次,由于“仙股”每当有重大利好消息时股价会飞速上涨,使得投资者在短时间获得巨大的收益。但维持上涨的时间通常也是较为短暂的,经常在上涨过后便迎来大跌的行情。因此“仙股”也被投资者成为“妖股”。
仙姑的发展
从国际成熟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仙股”时代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仙股”时代事实上是对传统股价体系的颠覆,更是对股市本来面目的还原。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股价从普遍高估到价值回归这个过程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最初的时候股票还属于稀缺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就逐渐成了一种正常的、甚至是过剩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边缘化公司,从而导致“仙股”时代的出现。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历史上其实早已出现过“仙股”品种,1993年3月22日,深圳B股市场的华发B报收于0.75元,成为第一家跌破1元关口个股而成为“仙股”。此后,一些丧失主板交易资格的ST股转往三板后,也会迅速立地成“仙”。
由于沪深股市正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随着市场环境与投资理念的转变,股市的两极分化现象将日益严重,未来还将有更多的ST股沦落为仙股,这是沪深股市开始成熟的一个表现。
关于投资仙股存在的风险,我们在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香港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着投资者结构的差异,且投资理念与风险偏好都不仅相同。A股一般会被投资者认为投机性较强,一些小型但发展良好的股市会受到投资者的大力追捧。而在港股中,投资者都是属于机构投资者,其中的资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外。而这类机构的投资经理一般不会青睐小型的股票。因此该业内人士称,普通的投资者若想在港股中获利,就必须像投资机构一样思考。
如何防范仙股的风险
操作“仙股”时的保护性措施这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操作前预先设置止损计划和具体标准,并且做好止损的心理准备,严格控制投机风险。从以下三方面做好风险防控。
1、从投机资金的成交量上:投机资金将“仙股”大幅拉高后会选择出货,而出货就必然会导致成交量的放大。在投资其他个股时需要观察量能是否放大来决定是否买进,但在参与“仙股”时则要防止量能过度放大,如果“仙股”已经有一定涨幅,而成交量大幅增加时,要立即卖出。
2、从投机资金的获利程度上:这需要密切关注“仙股”的移动成本分布情况,观察获利盘的大小,当获利盘迅速增多,要选择卖出。
3、从投机资金的操作时间上:投机资金对“仙股”的参与都是立足于短线,立足于“仙股”的投机价值和上涨的想象空间。这个时间过程往往很短,当“仙股”的上涨时间过长时,要逐步减轻筹码。
曾经炒“仙股”的案例:
2007年秋天,传闻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通,身在广州的林小姐跟朋友一起 兴致勃勃地开了港股户,然而,随着港股直通车叫停,金融危机来袭,结果亏损巨大。林小姐称,由于不熟悉游戏规则,不少人栽了大跟头。
即使是很多咤叱A股的专业投资者也未能做到全身而退。而据传,深圳一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去香港开了一个5000万的专户,没两年亏得所剩无几,只得回来打工。
最惨的是这位姓林的女性小散户。 “在A股炒低价股炒习惯了,总觉得仙股(低于一元)都这么便宜了,还能跌到哪去?谁知道价格越低风险越大。”林小姐称,“记得互联控股(现威利国际),2000年1月股价二仙,接下来不停地配股、供股、合股,两年左右一千万股持股变为四万股,但对应的持股市值却从20万元变成800元。”林小姐凄婉地介绍道。
炒“仙股”是机遇还是挑战。股民应该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