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IPO的10个环节中,三大环节最重要,预审环节、初审会、发审会。这三个环节有11个人,包括预审环节的两位预审员,初审会上的2位处长和发审会上的7位发审委员。”
据了解,每届发审委员的产生流程,通常要经过协会推荐、证监会筛选、对外公示、名单公布等多项步骤。通常而言,会计所超过10名,律所10名左右,基金公司和资产评估各不超过5名,主板整体数量保持在30名。
依据相关法规,发审委员每届任期1年,允许连任,但连任的最长期限不能超过3届。
一位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律师告诉记者,“过去资历是协会考量的重点,越是大所,职位越是高级,被推荐的几率也就越高,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正逐渐改变,小所人士现在也会被推荐,一旦被选上,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小所的业务量会激增。”
有券商投行部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有些公关公司声称能帮中介机构与委员安排见面吃饭,中介机构付出的代价,就是给中间人几十万元的费用。”
另据上述投行人士透露,“一般而言,初审会上的发审委员将是发行人上会的发审委委员。因此,初审会是保代与公司高管第一次接触发审委员的时候。此时会有一些公关公司等形式的中间人,称能为与发审委委员见面牵线搭桥。因为过会之后,如果出现重大事项的变更,如业绩下滑严重、重大诉讼等情况,发行人还可能面临二次上会的风险,这是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最不愿遇见的结果,所以中介机构还是挺希望能与其沟通的。”
有已上市的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一些成长性很好的公司第一次上会不过之后,通常会更换人脉更为深厚的保荐机构,这就是为何很多二次上会的公司能通过,实际上两次上会时间间隔并不长,公司情况真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不过上述投行人士也告诉记者,“不能单纯地归结到利益输送,发审委员的压力来自多方面的,而且发审委很难对企业是否能持续盈利做判断,只能去关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严防造假。”
即便审核流程如此严格,一些公司上市后短期内就业绩“变脸”,甚至被爆出财务造假,典型的如万福生科、绿大地等案例。
聆讯代替发审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呢?有市场人士呼吁,以成熟资本市场一贯使用的注册制代替核准制,以封堵制度漏洞,这是治本之策。
日前有财经评论人士撰文称,宽进宽出的注册制下,市场挂牌门槛很低,但违法违规成本很高,稍有不慎,即被扫地出门。而发审委的职责也将从审核转向对上市企业的持续监督,发审委不再作为企业上市的“闸门”,其自身的大门也就无需再守。
据悉,在注册制的框架下,审核权最终将下放给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此前表示,注册制下,仍然存在一定的发行条件和上市条件。审核工作要突出信息披露的作用,同时,要突出中介机构包括保荐人、会计师、律师、评估机构等的作用和责任。
不过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从2015年就在开始提注册制,但是现在IPO的申报与审核流程、IPO材料的准备仍然在沿用老规则。即使实行注册制,也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涉及到修改《证券法》,还要有配套的措施、披露要求等。发展注册制,最大的问题就是追责机制。中国的公司造假目前赔偿金额很低,违规成本太低,就会滋生很多骗子公司,因此违法成本必须要提上去,但目前看阻力还很大,还需要过渡。”
发审委制度应该如何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连任过三届发审委委员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审委要撤,应当建立一个聆讯委员会,这个聆讯委员会要独立于证监会和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