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使用技巧 >> 赢在理念 >> 正文
货币创新方向:适应大趋势 增强货币调控能力
作者:huangli 更新时间:2017-2-20 8:58:11 点击数:
分享到:

二是再贷款的抵押物逐步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获得央行再贷款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过去再贷款的抵押物普遍要求较高,主要是国债、中央银行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高信用级别债券。比如抵押补充贷款便是以高信用级别的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的。现在货币政策创新适度丰富了抵押品内容,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信贷资产。比如信贷资产质押贷款要求的合格信贷资产的品质,会远低于抵押补充贷款的要求。此外,还将地方债纳入了央行SLF、MLF和PSL的抵押品范围内,以及中国国库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抵押品范围。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把握自身流动性的主动性,也构成了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基础。

三是利率走廊机制雏形基本形成,中期政策利率不断探索。其中,创设于2014年1月的常备借贷便利(SLF),旨在向符合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开展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作为市场利率上限的作用。这表明,央行2014年货币政策操作中已形成利率走廊雏形。另外,中期借贷便利(MLF)创设于2014年9月,主要是向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MLF可发挥中期政策利率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

四是定向支持“三农”、小微、科技创新等薄弱环节。比如支农再贷款,即央行向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发放并由后者用于“三农”的央行早前还创设了支农再贷款。由于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面临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又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向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金融支持。央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专门用于小微信贷的再贷款,是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而采取的定向再贷款。央行创设支农再贷款与支小再贷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缺陷。

三方面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有一定效果,但还不够理想。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同时,前期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通胀开始抬头,银行等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委外、资金脱实向虚等提高了资金成本。利率走廊初步构建,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程度不高,利率波动幅度尚未出现明显收敛迹象,三农、小微、高科技等短板领域融资成本降幅有限。正如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人研究所表明的,美国政策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在0.8左右,而我国只有美国的50%左右。主要原因有:

一是金融产品结构待改善,制约货币市场利率向其他市场传导。发达的金融市场有足够套利工具,能实现不同期限之间迅速套利,进而将政策利率迅速传至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2年以内及10年以上的国债发行偏少,前者年度发行次数仅为美国的1/10,而且银行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受限。类似的,银行根据政策利率调整债券配置,影响自身可贷资金和居民储蓄,进而影响存贷款市场。

二是企业预算软约束,制约货币市场利率向信贷市场传导。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等融资主体存在软预算约束,融资行为对利率不敏感,利率水平对融资规模影响小;融资成本难以反映流动性和风险状况的变化,政策利率对的传导效果被弱化,货币政策难以达到调控效果。同时,由于存在过度融资需求,预算软约束部门不仅自身实际运行效率低下,还往往对其他硬约束的微观主体产生挤出效应。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