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完全独立的管网公司看上去很美,但涉及问题较多,实现起来难度太大。通过政府管制,促使天然气管网公司对所有天然气管输服务需求方一视同仁,更有利于兼顾市场公平与效率。所以,管网公司输送与销售业务分离,第三方公平公开准入,应是我国天然气管网改革的现实选择。
尽管传说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将于年底出台,但眼下仍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尤其在天然气管网环节,多重矛盾和利益冲突交汇,关乎此轮改革成败,争论诸多,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天然气管网仍处起步阶段,现行管理体制适合当下天然气管网发展阶段,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另一种认为天然气管网已成制约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急需改革。前一种观点又划分为“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激进式主张将管网直接从石油企业中拆分出来,组建单独的管网公司,一步到位;渐进式主张按照分步实施的方法实现管道独立运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笔者认为,对天然气管网体制改革,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解决好制约天然气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目前我国天然气管网体制中有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管网投资建设、第三方开放及价格机制。
我国天然气管网大型干线和支干线工程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投资建设,区域内支线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和地方资本投资建设,仅中石油建设投资就逾天然气管网总投资的70%。虽然管网投资建设不足已阻碍了天然气生产供应,但民营企业仍难以进入,致使天然气管网投资建设的巨大潜力难以释放,不仅管网建设规模、速度跟不上现实需求,管网投资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也有待大大提高。由于储气、调峰价格机制缺失,储气库建设成本无法通过价格传导,管网运营者缺乏加快储气库建设的经济激励,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储气能力较弱。
对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早在2014年就有了明确规定。但实情是,中石油仅在有剩余运输能力时向第三方零星开放,管网开放程度严重不足。中石化、中海油仅个别管道开展代输业务。
至于管输的定价机制,由于管输成本不透明,价格相对过高,且结算复杂,差别大,输配环节层级过多,收费过高,价格调整机制缺失。据能源咨询机构安迅思的数据,在浙江省工业天然气销售价格成本组成中,气源价格只占39%,国网管输费占24.79%,省网管输费占5.41%,城市配气费占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