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有增长机制乏力,新动力、新机制孕育之际,G20杭州峰会成为新旧动力转换节点。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届峰会东道主——中国为世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尤为引人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已多次参与G20相关会议。在王文看来,中国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带进了G20,赋予G20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面临哪些挑战?中国的G20方案能否直达“病灶”,助力全球发展?《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王文,跟随他的经历和见解,倾听“中国好声音”。
峰会与普通人息息相关
NBD:首先问一个轻松的话题,G20这种高大上的全球顶级会议,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何关系?
王文:G20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举个例子,现在每年约有1.5亿人次的中国人出国。但是,在绝大多数国家我们都不能直接拿人民币消费,必须先兑换当地的货币。去年在土耳其,美元兑换土耳其里拉的比价大约是1:3,按照这个比例,兑换1土耳其里拉大概需要人民币2元多。但实际上,在土耳其,你要用3.5元多人民币才能换1里拉。若想减少损失,就要先用人民币兑换美元,再用美元去换其他货币。
这种现象是因为人民币并没有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真正的认可,而这正需要通过G20层面的协调才能解决。如果上述情况得到改善,人民币在整个兑换过程中就会减少损失,同时也能提高交易效率。另外,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对资本流向进行高度监管等议题,都对我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
NBD:G20领导人峰会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走来,那么这8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有哪些变化,当前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王文:尽管世界经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但是仍然复苏乏力,全球经济正面临“新增长陷阱”。
在经济低增速之下,原来单纯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老路越走越窄,效果不断递减,主要经济体政策明显分化,难以形成合力,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构建开放型经济任重道远。而且,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货币、财政、粮食、能源、气候等多重危机接踵而至,低增长、低利率、低需求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有增无减。
但是当前的机遇也很明显,那就是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目前正是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当然,释放新动能的潜力,也需要G20这样级别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
NBD:您多次参与G20相关会议,这次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将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王文:我认为本届峰会的亮点之一就是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G20议题。以前,G20更多地在讲“增长”与经济、金融的关系,而“发展”则被认为与发展中国家、减贫或者社会、环境议题联系在一起。这次G20杭州峰会,发展将成为焦点,议题也更关注整体的、包容性的发展,包括能源获取、粮食安全与营养、人力资源发展、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以及国内资源要素流动。这次峰会把可持续发展置于核心。“增长”已被重新定义为“发展”的一个子集。
第二个亮点体现在G20机制的突破。例如以前G20的贸易部长只能在WTO框架下沟通协调,今年中国开创了G20贸易部长年度会晤机制化,大国协调贸易制度对于阻止贸易保护主义将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在G20框架下,能源部长、就业部长、农业部长的定期会晤也在今年实现了机制化。另外,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G20峰会,这也堪称本届峰会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