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收缩(环保)对价格走势偏正面,对宏观经济偏负面。众所周知,我国过去的高速增长以粗放型为主,产出和收入的大幅增长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2016年和2017年以来,环保督查和治理雾霾的力度显著上升。由于环保标准日益升级,许多企业停产停工,即使持续生产的企业,也因为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治理污染而成本上升。我国出现了部分工业品产出下降,价格上升的现象。
我们再拿与商品市场关系不大的扶贫来简析这一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率与公平的替代效应是经济学中经常讨论的主题。对高收入群体征税转移支付给低收入群体会减少贫富差距,但是有时也会打击高收入群体的积极性,并助长低收入群体好吃懒做的行为,从而影响潜在产出。我们认为政府在改善收入分配方面的努力是否会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速是值得关注的。
[供需两弱格局将更加明显]
以当前确定的2018年政策的重心,我们认为环境保护、防范风险和减少贫富差距等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改善和长远发展,但是短期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水平,对需求造成影响。叠加供应收缩,预计2018年供需两弱格局较2017年会显著加强。
先看供给侧改革方面。截至2017年11月底,来自工信部方面的数据显示,2017年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基本上完成,甚至很多品种在三季度就完成了全年目标。钢铁方面,2017年去产能目标为5000万吨,8月底已经提前完成。这使得市场的供需均衡定价体系得以恢复,竞争回归良性,价格恢复上涨。煤炭方面,2017年煤炭去产能目标为1.5亿吨,10月份已经提前完成。我国于2016年提出的用3年至5年时间,煤炭产能再退出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的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煤电方面,2017年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前三季度全国已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约240万千瓦,加上停缓建产能,完成了全年目标。
从工业企业利润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更多是结构性的改善,并不能显著改善全部企业的经营状况。2017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长23.3%,前值22.8%。1—10月采矿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长4.1倍,制造业利润累计增长20.1%,电力业累计增速下降16.3%。1—10月国企利润累计增长48.7%,私营企业利润累计增长14.2%,国企与私企持续分化。
具体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累计增速为6.3倍——随着去年利润基数上升,利润增长倍数有所下降。在中游 行业中,受供给侧改革、环保加强等因素影响,钢铁、有色、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利润保持高增速。其中,钢铁行业利润累计增长1.6倍,有色行业利润累计增长44.1%,石油加工业利润累计增速4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7.9%。受设备投资持续扩张以及出口需求稳定的影响,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增速缓慢下降,三者累计增速分别为14.6%、27.1%、24.4%。下游 行业利润增速小幅下滑:汽车业利润累计增速平稳下降,为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增速上升至19.3%;纺织服装业,皮革、毛皮制品业等行业利润累计增速下滑至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