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销售下滑并不意味着房地产投资下滑。2017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9.1万亿元,同比增加7.8%,增长势头得以延续。新开工占施工面积的比例已经由2010年开始逐年下滑,导致新开工对开发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而存量施工面积对开发投资的影响增加。预计2018年开发投资增速为4%,相对于2017年小幅下滑。
基建方面,随着货币环境持续趋紧,实体经济资金供给可能持续放缓。同时,2017年,决策层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明显受到抑制,这将进一步减少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因而基建投资可能出现明显放缓,叠加基数因素,2018年基建投资可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十九大对发展提出从量到质的要求,基建投资宏观调控的逆周期特性减弱。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去杠杆的目标逐渐从金融去杠杆深入到经济去杠杆,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扩张进一步受到约束,名股实债的PPP加杠杆进一步受到限制。2017年财政部发布50号文和87号文要求规范地方举债机制,地方政府信用收缩的路径正在清晰化。
汇总来看,预计2017年全年基建债券融资额为24600亿元,上半年规模为12648亿元,下半年已经明显减弱,2018年总量将较2017年进一步降低。
事实上,约束基建的最大因素是资金来源,从比例上看,地方政府是基建的绝对主角,但是较快上升的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债务约束长效机制限制了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和进一步举债的空间。自2015年年初开始,政府赤字率开始持续高于政府目标赤字率,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2017年3月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下降,基建投资回落,2018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延续2017年年初以来的回落趋势,预计2018年基建投资增速在10%—15%。
出口方面,我们认为2018年相对于2017年变化不大,前提是没有贸易条件恶化等极端事件发生。
2017年出口对经济的贡献较大,单从直接影响上看,出口对经济拉动不明显,2017年对GDP的拉动在0.3左右,但是其间接影响很大。一是出口从整体上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相较2016年净出口对GDP拉动-0.4,净出口对2017年GDP的拉动为0.3%左右,是边际正向变化最为显著的需求项,是经济增长超预期的主要动力。二是出口改善有利于企业盈利的持续回升,明显缓解了过去几年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压力。三是出口持续改善给未来制造业投资回升提供动力。比如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多个行业投资与出口增速同向变化,这些行业的投资在2017年已出现回升。IMF预测,2017年、2018年全球GDP增速为3.6%、3.7%,我们预计2018年全球GDP增速略高于2017年,全球贸易量也将出现更高的增长。
然而,出口面临的制约因素很多,并不如房地产和基建易于引导和管控,确是不争的事实。
从出口的角度看,两个因素值得密切关注。其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我们认为2018年发达经济体仍有望保持强势,但是也要提防美国劳动力市场过热导致的通胀加速,这并不是个小概率的事件,另外就是欧元区逐渐退出量化宽松的影响。其二是汇率的变化,以及出口货物价格变化。2017年11月份我国出口明显好于周边韩国、印尼等国家,人民币相对于周边地区货币贬值对出口回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但人民币相对于周边货币贬值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出口增速回升同样难以持续,未来几个月或保持平稳。另外。2017年以来,南华综合指数的月均同比涨幅在30%以上,PPI月均水平在6.5%左右,粗略计算出口价格的上升对全年的出口规模贡献为3%。我们预计,2018年PPI增速将回落至3.0%左右,价格因素对出口的贡献将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