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随着“三去一补一降”工作陆续展开,金融行业去杠杆使得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升级,监管层纷纷出台资产管理监管新规,对产品设计、杠杆要求、投顾合作等提出更高标准,资产管理业务进入严监管时代,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面临转型压力。
之前资产管理业务通道服务占比较大,监管部门正通过制定或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券商资产管理从通道类业务回归资产管理,鼓励发展壮大主动型资产管理,逐步缩小通道类业务规模,引导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上最终摆脱对通道类业务的依赖。未来主动型资产管理业务是转型的突破口。
在资管业务转型之际,国内出现高收益资产荒,证券、期货和基金等机构资管业务面临极大的调整压力和转型困难。这时候大宗商品在大类资产中异军突起,于是CTA策略(管理期货策略)、FOF大类资产配置成为当前资管业务向主动型业务转型的优选考虑方向,其中CTA策略可以说是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转型的优势所在。
通道业务偏离本源
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投资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
国内资产管理业务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通道业务膨胀,导致行业普遍过度依赖通道业务、过度重视规模增长、忽视产品质量及创新等问题,并助涨融资成本,沦为资金池,协助资金规避监管的平台。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11.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超过七成的资产管理业务属于通道业务。
监管加强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自2015年开始,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日益严格,2016年再次升级。2015年3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为完善规则,证监会在2016年5月将上述内容进行修改并公开征求意见,随后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对产品的结构化设计与宣传销售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强化了控制杠杆、防范通道业务风险蔓延的监管初衷,未来券商、基金和期货资管业务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证券、基金和期货等行业基本上统一了导向,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倍,其他类和固收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限制在2—3倍。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直接禁止发行分级产品。这些都显示出监管以“去杠杆化”为导向。
新的监管政策对结构化产品的杠杆率和“保本保收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这意味着行业一直依赖的传统类借贷结构化产品将逐渐式微,进而推动资管机构尤其是期货资管利用对衍生品市场的了解,如场外期权、固定收益类产品,设计出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结构化产品类型。
从2016年下半年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开展情况来看,通道业务受限已成事实,期货资管不得不寻求转型。经过两个月的摸索,加强主动管理能力,筛选多产品、多投顾以发行自主管理型FOF产品,似乎成为期货资管加快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的普遍选择。
期货公司资管转型方向和面临的问题
管理期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