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底数 夯实基础
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产生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夯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全面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力。
一是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摸清土壤污染家底。
二是通过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体系等,使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健全。
三是通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探索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模式,逐步建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四是通过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明确治理与修复责任主体,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等措施,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五是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加强信息公开,宣传教育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迫切需要在已有调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调查精度,真正摸清土壤污染底数,获得地块尺度的土壤污染数据。全面满足环保、国土、农业和卫生等领域需求,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试点先行 产业可期
据了解,此前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贵州铜仁等6市已开始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针对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将如何推进实施的问题,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环保部开始筹备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相关工作,组织有关地市编制先行区建设方案,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
2015年组织召开了先行区建设启动会,正在制定先行区建设标准,目前相关地市按照建设方案要求推进建设。下一步,环保部将加强对先行区建设情况的评估检查,督促有关地方按时完成建设工作。
该负责人还透露,为统筹协调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初步考虑,成立由环保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
产业发展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治理和修复的效果。据介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成本因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以及修复技术的不同,其成本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每亩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每立方米从几百元到几千元。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从2010年的10多家增加到近1000家,从业人员从约2000人增加到近1万人。
项目数量累计达300多项。总体来看,从技术储备、人员队伍等方面,基本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土十条》的发布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土壤修复企业。通过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可以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经济日报)
土壤污染防治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对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环保部相关负责人称,“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全面提升相关工作能力。业内人士表示,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行业增长空间大,随着本次文件出台,相关政策红利将逐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