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Smart品牌的转型早有端倪,在2016年的巴黎车展上,Smart的高层就曾公开表示,新一代的Smart for two、Smart for two敞篷版,以及Smart for four都会推出纯电动版,而在上一代车型中,只有Smart for two推出了纯电动版。按照规划,从2020年开始,Smart将率先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实现全系车型的电动化。戴姆勒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唐仕凯曾向媒体表示,紧随北美和欧洲地区,中国地区也将迅速实现Smart的电动化,不过,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在外界看来,这一次“戴姆勒与北汽新能源共同生产电动版Smart”的消息,表明Smart品牌电动化即将在中国落地执行。
戴姆勒三选一敲定北汽新能源
在德国的三大汽车集团中,宝马和大众纷纷在电动车领域寻找了新的合作伙伴。大众在布局电气化战略时,除了继续与现有合作伙伴开拓新能源市场外,还牵手江淮汽车,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生产经济型纯电动车;作为百年竞争对手,宝马也已于7月9日与长城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新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电动汽车,其中国产纯电动MINI即将投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Smart尽快落地中国市场的决心。此外,有消息称,奥迪也在试水微型电动车。看来,小而精的纯电动微型车,已然将成为一些豪华品牌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宠”。
实际上,戴姆勒想要在中国落地电动Smart国产,有独资与合资二条路可选。对此,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特斯拉独资国产的地方在中国惟一的自贸区,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法规标准,戴姆勒恐怕不具备这些特殊性。另外,今年吉利通过大量收购戴姆勒股权,已经成为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戴姆勒股份董事会主席蔡澈则明确地表示:“吉利与戴姆勒未来是否会有进一步,合作取决于戴姆勒的合作伙伴(北汽集团)是否同意。如果Smart国产化,将会首先选择北汽。”
不过,对于该消息,戴姆勒方面并未置评。时代周报记者向北汽集团及北汽新能源方面求证,得到的回复是,目前官方对组建新合资公司没有任何消息。然而,坊间的说法是,戴姆勒正认真地和北汽新能源讨论此事,戴姆勒打算与北汽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落实产能,而非放在北汽新能源的生产线上,也不打算放在北京奔驰的产品序列中。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虽然此商谈并未公开,但是,今年3月戴姆勒收购了BJEV将近4%的股份,已经为合作国产Smart品牌车型埋下了伏笔。
Smart国产市场优势并不明显
钟师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在中国微型纯电动车市场中,豪华与高性能元素还是严重匮乏的。从产品阵容上看,去年主力产品包括北汽EC系列、知豆D2、奇瑞eQ、江淮iEV6E等。在销量前10的车型中,没有一款车具备性能、外观、价格等综合优势。正是因为空白市场与需求的存在,才给外资品牌进入市场提供了机遇。
但是,Smart国产化之后,必将进行产能扩张,那么,可能会扩大销量吗?此前,Smart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并不算好,去年全年的销售数量为2.3万辆,只占到全球销量的17%。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人喜欢大车,觉得空间大坐人舒服,能多放东西,这是家庭出行的硬性需求。Smart最近几年在营销的时候都主打“好停车”这个点,但事实上,停车本质上还是司机手艺的问题,几乎没有多少消费者为了这个标签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