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沪深股市 >> 板块追踪 >> 正文
PPP业务“速冻” 银行热情消退静待行业规范化、专业化
作者:jincvip 更新时间:2018-1-5 9:00:01 点击数:
分享到:

2018年1月4日,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银行作为市场主体需要考虑市场影响和违约责任的问题,所以除非银监会或央行出台明确的政策要求,银行大概率不会一刀切甚至对已经审批的项目不放款。但是未来的收紧趋势是可以理解,并有较大可能。从金融工作总基调来说,风险防控是第一位,对于PPP来说,因为有大量的财务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参与,肯定受到金融风险调控影响。

刘世坚还指出,此外,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是否参与投资最终要看项目能不能如期还钱。国内环境看,2014年以来六成以上的PPP项目为政府付费类,金融机构在这三年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适应于这种模式的风控和运营模式。92号文之后,银行需要严格执行出资上限不超过10%,捆绑绩效,有严格的招标程序,不能明股实债等新标准,对银行原有的风控、流程标准和体系产生了冲击,银行进入调整观望期是合乎逻辑的。

深圳前海富涌谷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漆明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此前银行参与PPP项目主要运用表外资金,虽然PPP项目周期比较长、价差空间不大,但表外资金可以形成当期存款,所以衡量综合收益银行是有很大动力参与的。

但去年以来的金融监管层层加码,银行同业理财的表外资金被纳入MPA考核,银行不能无限制的发行表外理财进行授信。加上货币政策的收紧,资金成本的上升以及正在酝酿的资管新规,更高的监管要求使银行只能选择更为优质、风险敞口更小的项目去做,从整体行业看,未来信贷资金的投入PPP项目也会有一定收缩。

2018年PPP路在何方?

2018年1月4日,虽然PPP目前遇冷,似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业内对PPP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年PPP发展得很快,但太散乱,大量的泛化PPP,很多地方已经超出了财政承受的范围。从盘子总量上看,PPP在公共投资里面占到5%-10%是比较合理的范围。所以这次的整顿是一个机遇,有利于PPP的长远发展。把真正适合开展PPP的项目拿出来。

吴亚平还指出,“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和人才储备开展真正的PPP,很多发起单位比如地方交通、水利可能只会运作一次PPP,人才无法集聚、经验无法传承。所以我一直呼吁由政府组建专门的地方PPP实施机构,专业运作PPP项目,以提高PPP的权益曲线,积累传承经验,运作项目的能力和专业程度会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出现这样的机构,我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

薛涛则指出,这一次的整顿可能让一些金融机构对所有的PPP项目都持有谨慎的态度,但这其中存在“误伤”,不是所有的PPP都是不好的,比如供水、污水处理等特许经营类的项目一直是非常优质的项目,我们迫切需要对PPP进行精准的分类。事实上受92号文影响最大的是纯政府付费的、往往采用可用性付费模式,金额巨大,运营属性差的项目类似于BT模式演化来的PPP项目(主要是PFI项目)。但这部分项目中,也有部分是值得也应该运用PPP模式,以增加资本机会和产业投入机会,同时加强政府公开,提高效率。比如说满足规划设计很复杂,建设管理要求高,长期维护有难度的三合一(需要一家公司协调处理好)项目,如黑臭水体治理等。

对于银行在未来应该如何参与并选择PPP项目,漆明杨指出,银行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把关。一是做好项目的真实市场分析,即切实分析政府拿出来特许经营权或者经营性资产能否在市场价格体系下覆盖银行的预期本息收入。二是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进行更严格的要求,此前可能社会资本方不会过多介入运营,但之后金融机构必须严格评审他们是否有能力运营项目。三是在中国银行体系下,风控上还是会考虑社会资本方的信用实力,即对社会资本方对商品融资的征信担保或者差额补足能力的评审。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