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无论是举牌概念股还是上市公司出现控制权之争,在短期内都会因各方增持催高股价,同时又存在炒作因素,散户进场抢筹,但长期却更多从公司自身业绩的稳定性出发,以此衡量股价价值。
“控制权之争是双刃剑,也可能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邵宇说。
产业重整真假难分
上文乐通股份有关人士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实控人入主后,公司短时间内还不会调整现有业务,但6个月后却不确定。
与此同时,乐通股份新实控人亦公开表示,将“通过改善其经营状况,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同时在适当时机为其拓展新的业务,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增强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并以此更换现有董事会4名非独立董事和2名非职工代表监事。
此前,闹得不可开交的新华百货(600785.SH)和*ST新梅(600732.SH)等,在被有关方突击增持后,有关控制权之争不仅在言辞上互有往来,后来更直接诉至公堂,而对于举牌方表示的资产重整计划,也一直仅流于口头。
9月2日,深圳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举牌方所代表资金的不同,从今年被举牌上市公司的规模看,市值超千亿的超大公司更容易受到产业资本和保险资金的青睐,而市值在百亿元以下的小公司则更被PE等私募资金关注。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自年初以来,以房地产、银行、商业贸易和休闲服务为主的四个行业,更成为举牌“高发地”,被举牌的上市公司规模更多有超过千亿元。
“实际上,对于险资、产业资本、PE以及地方金控平台这四类资本来看,险资明显更看重举牌标的的盈利性、稳健性和利润分红;产业资本则更看重上市公司拥有的资产、市场和渠道;PE讲究快进快出,更看重资产是否有资产重组与借壳的可能性;地方金控平台则更多作为‘白衣骑士’的姿态出现,通过‘善意举牌’来提防和警告敌对举牌资金。”上述分析师解释。
邵宇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有关方对上市公司频繁举牌,更多是资产匹配的过程,这其中既有资产荒的背景,亦有其自身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