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公募基金市场耀眼明星众多,沪港深基金是不可忽视的一群。然而今年以来,沪港深基金却有些星光黯淡,原因之一在于港股的震荡与分化。
细看个股,汽车稍显萎靡,保险有所回调,但银行地产仍旧涨势不减,部分个股出现抢眼走势。
再看政策面,陆港通额度已经从5月1日起扩容4倍,给了沪港深基金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也对基金公司加强港股研究、挖掘隐含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
沪港深基金“花容失色”
2017年,在全市场收益领先的主动型股基或偏股基金中,总能看到沪港深基金的身影。而到了2018年,不知是否受“冠军魔咒”影响,沪港深基金整体显得有些“花容失色”。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12日,在可统计的97只名称中带有“沪港深”字样的基金产品中,有58只今年以来收益为负,接近60%。而所有沪港深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1.67%。这还是5月以来市场回暖的结果,在劳动节前的这个数字接近-4%,亏损的产品数量也约占总数的80%。
从发行角度来看,数量也呈现锐减态势。2017年共有35只沪港深基金成立,去年年初到去年5月12日,共有22只产品成立。而这个数字到了今年同期变为6只。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去年年中,证监会《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对名字里包含“港股”等类似字样的基金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促进了沪港深基金发行的理性化。《指引》要求部分达到相应标准的“港股”基金必须配备有相应港股投资经验的管理人。由此,至今仍有小部分沪港深基金处于暂停申购,或者暂停大额申购的状态。
除相关政策原因外,沪港深基金发行数量下降,更与公募港股投资实力不强有关。
此前,一家北方公募对于沪港深基金投研实力的配备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种,是靠基金经理单打独斗;第二种,是A股基金经理和港股基金经理分仓管理,各自为战;第三种,是内地与香港两地投研互通有无,基金经理协同管理。而能做到第三种的可能只有大中型基金公司。
从最近不少新发行的基金来看,新产品具备跨市场投资,有港股投资资格也成为一大卖点。而与此对应的是,至今仍有部分沪港深基金至少在2018年一季报显示的持仓中,仍未看到港股的身影。对于一些小公司而言,拿到了沪港深产品的批文,却没有港股投研的专业部门,人才与实力,成为发展初期遭遇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