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基金 >> 基金看市 >> 正文
借分红套利遭严格监管 分红总额同比降超六成
作者:tangyuan 更新时间:2017-12-26 10:58:44 点击数:
分享到:

借道基金分红避税的惯常“套路”正式遭到严格监管。

12月22日,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下发了一则关于基金分红的《机构监管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对部分基金公司在分红中存在的不当现象进行了批评,这其中,主要即指向利用基金分红避税问题。

早在今年上半年,监管层加强基金分红管理的消息已经传出,而今终于正式落定。这一监管动作带来的效果也已经有所显现,今年以来基金分红总额不到去年全年的四成,足见分红缩水幅度之猛。

可以预期,严监管之下,利用基金分红避税的灰色地带将逐渐消失。

借分红套利遭严格监管

基金分红中的不规范现象,将受到严格监管。

12月22日发布的通报指出,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于近期组织相关证监局对4家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发现,4家公司分红信息管控不当,致部分机构客户在分红公告日前大额申购、权益登记日后大额赎回,快进快出,利用基金分红不当避税,同时也对基金投资行为造成了扰动。

对此,证监会依照相关法规,对4家公司采取责令整改、整改期间(3-6个月)暂停受理及审核公募基金产品注册申请的行政监管措施,对公司直接责任人员、分管高管、总经理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事实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今年以来监管层对基金分红管理一直较为严格,尤其对利用分红避税的现象十分关注。

早在今年5月,即有沪上公募人士向记者透露,近期监管层传来口头指导称不能随意进行分红,传递出了监管层对基金分红强化监管的讯息。而一个月之前,相关公司因分红处理不当而遭处罚的消息也在圈内传出。

对于此次被处罚的4家公司,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中3家来自上海,1家来自深圳,其中包含成立以来分红总额超过百亿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分红总额在业内排名靠前。

此次4家公司存在的分红不当现象,主要指向利用分红避税问题。通报提到,相关公司分红信息管控薄弱,个别从业人员甚至协助机构客户利用分红开展避税,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寻找具有避税需求的机构客户并主动告知避税方法,在基金分红方案确定后提前泄露分红信息。

另外,相关公司在实施基金分红过程中,未从保护存量持有人利益角度审慎办理基金大额申赎业务,大额资金的短期进出影响了基金正常运作,甚至导致基金投资比例不符合基金合同约定。

可以看到虽然上述不同公司不合规情况不一,但均与分红避税存在关系,而利用分红避税在公募行业中一直是半公开的“套路”。如若机构资金是以避税为目的投资基金,分红期一过便迅速赎回,将导致基金规模大涨大落,改变基金仓位比例,进而影响投资的正常运作。

不过,由于利用分红避税的操作在此前并无禁令,因此许多机构会在年末选择以此方式进行避税。而基金公司方面为了冲规模以及跟机构等大资金合作,也往往会选在季末或年末进行一些大比例分红,并以此作为营销点吸引客户。

此次处罚4家公司的消息发出后,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基金研究人士王群航认为,近一两年来,泄密并拉资金参与分红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化,一年一度的分红高潮季节即将到来,在这个十分敏感的时间节点上,及时加强对于原持有人利益的保护非常重要,分红的监管措施出台非常及时。

但亦有个别人士认为,快进快出难以定义,对其它投资人是否确实有利益损害也需具体考量。

分红总额同比降超六成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