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国提倡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已有多年,早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19号文件,提倡民营资本投资社会养老机构,但由于养老服务业投资大,见效慢,门槛高,导致许多企业不敢入门。多位实业人士表示,如果不了解养老产业规律特点,盲目进入养老地产风险极大,成功者鲜少。
根据民政部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
早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办好养老要兼顾事业和产业,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又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界线不清,政策落实不严等,都导致养老服务在事业发展上缺口难平,在产业推进上困境难解。 如何突破利润微薄痛点?今年2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从地方实践上来看,去年以来已有四川、江苏、湖南、山东等多地提出试点计划。
如四川省于今年3月出台方案,计划支持建设10个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床位规格100-500张),每个试点城市建设1个。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PPP项目中,有38个养老服务类项目在列,总投资超200亿。
专家认为,PPP模式运用两方资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产业巨大的资金缺口。但社会资本要求的是利润,投资之后,如何获得稳定可观的收益才是落脚点。而民营养老机构运营困难,利润微薄成了PPP养老模式风险所在,同时也是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痛点。
一方面,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尤其是在机构养老方面,存在公私竞争不公的现象。国家财政补贴倾向公办养老机构,而民营机构享受的补贴则相对较少。 通过调研养老行业市场不难发现,公办养老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民营养老机构却门可罗雀,床位闲置现象严重。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老年学会会长左学金也提到公办养老机构是“进门享受,排队等候”,能过入住的就可以享受优渥的待遇,但是床位有限,导致更多的人只能排队等候,而民营养老机构地位尴尬。
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主要体现在土地成本高和专业人员的缺失上。
在土地获得上,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土地是通过政府划拨,民营机构的土地目前多以出让或者租赁的形式获得,而租赁成本和土地成本逐年上升。
此外,专业人员的稀缺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低薪资吸引不了专业的照护人员,而提高工资则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据了解,目前仅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北京的缺口就达百万,而目前全国取得执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
杜鹏表示,从政府层面来说,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要做好三个方面,一要明确基本养老服务范围;二是承诺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要让民营养老机构承诺的补贴拿不到,而向老人收取的费用全收,这样就降低了民营养老机构的竞争优势;三是政府要评价哪种养老模式更有效率。
左学金认为解决途径之一:可以把对机构的补助变为对消费者的补贴,让消费者带着钱到他选择的养老机构去,这样也有利于实现民营与公立养老机构的平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