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
养老项目可以由政府发起,也可以由市场发起,对后者,政府只要按照既有的政策给予支持和补贴就可以了;而前者,需要政府的投入,如何针对这类项目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对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养老项目采取BOT、BOO等模式。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的适用于养老项目的公建民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几种模式,主要是着力于运营阶段,解决公办养老项目供给能力不足、运营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采用适用于新建基础设施的BOT、BOO等模式建设养老设施。但由于养老项目的公益性,又是面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收费,完全由投资人投资并通过提供养老服务收回投资,经济上可能并不可行,仍然需要政府采取某种形式的补贴。如以优惠价格提供场地或土地,在运营阶段按照床位给予补贴等。
采用“建设-维护-移交(BOT)+委托运营”的模式
对政府规划、投资的项目,如何通过与投资人的合作,降低当期政府投入、缓解财政压力,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早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经验,采用“建设-维护-移交(BOT)+委托运营”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参与方,一是政府,作为项目的主导者和监管者;二是建设方,就是社会投资人,负责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三是运营单位,作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者。政府先与社会投资人签订投资和维护更新协议,由其出资建设养老院等设施,在竣工并完成验收后,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负责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政府以租赁方式获得养老设施的使用权,以租赁费支付投资人建设、维护成本及回报。同时,政府以租赁经营或委托运营的方式将该养老设施租赁给运营单位使用,视情况以降低租金方式或按养老院实际入住人数给予补贴,使运营者在提供高性价比服务的同时也能获得合理的收益。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专业运作,解决了养老服务所需的仪器仪表的专业维护问题,同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平滑政府投入的现金流。政府可以从一些有融资需求和服务需求的单体项目着手进行试点,形成经验后再逐步加以推广。
按照60岁老人目前2亿人计算,保守估计,需要医疗护理等高端养老服务人群5000万左右,所有老人所需要的基础消费加上必要医养服务费,以及失能失智老人所需要的专门护理服务费,养老服务业市场空间达3万亿。”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在6月6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论坛上表示,这位学者型官员曾长期专注于公共政策领域研究。
众所周知,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口增速加快,老龄化进入加速期,政府力量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政府与民间关注的共同焦点。
就在上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养老服务类项目共有38个,总投资超200亿,分布于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浙江等11省,其中江苏、山东、江西项目最多,多为老年公寓、护理院、养老中心等设施。
但同时,养老服务业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事业”而不是“产业”存在,利润微薄成了PPP模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风险所在,同时也是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痛点,如何撬动这一市场仍需进一步的政策设计。 加速老龄化拉大养老产业缺口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10%以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均超过13%的省份有15个,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尤其是上海,从户籍人口来统计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在28.8%,而且呈现高龄化趋势,即70岁以上老人比重也较大。
过去传统的养老服务业,基本上是福利性事业,资金主要靠财政资助。随着老龄化加速,不管是资金还是基础设施的缺口都在加大。
在养老床位方面,汪泓表示,按照国际通行5%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入住率标准保守估计,当前全国机构养老床位需求约为1010万张,而目前养老机构总床位数为551万张,缺口达509万张。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