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瑞士举行的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第46届年会(冬季达沃斯)已接近尾声,本届论坛将主题锁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俗称的工业4.0。
“工业4.0是指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制造业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这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邹士年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中国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关注智能制造,2012年工信部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就已经明确地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规划》列为子规划之一。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
同时,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表述,当下的世界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早期阶段,这将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直接影响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
而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我国正处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
邹士年分析,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且普遍,从微观环境来看,大量中国企业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3.0要求的信息化改造。但是,工业4.0在生产模式和制造技术等不同层面都对传统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制造强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邹士年看来,虽然中国制造2025不等于工业4.0,但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指向“智能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达沃斯论坛以中国为主题的讨论多达八场。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对此,邹士年告诉记者,中国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制造业产出占比超过世界的五分之一,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在新一轮的世界工业革命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成功,才会极大地提升世界工业的整体水平,也只有中国由世界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才会更多地造福全球。
“面对当前中国制造的低端化和落后产能的过剩,只有通过工业4.0才能帮助中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将信息化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相结合,将传统制造转变为智能制造,才能为传统的制造业寻找新的出路。”邹士年表示,因此,我国的工业4.0主要包括: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
他建议,对中国来说,要推动工业4.0,必须做好“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跟进”。首先政府要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政策、资金、人才等,制定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完善融资环境,中国的制造业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利润低,必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促进直接融资的便利性;第三,做好为智能制造服务的支撑,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就是重视人才建设,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加大对国外人才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这一工业革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