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财政赤字16200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规模都有所增加。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2.3%,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
11月6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第六届财新峰会上表示,对于一些传统的指标概念需要反思。
他称,从金融危机教训可以反思,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不是一个绝对科学的标准?是否可以调整?这些观念的僵化并不利于改革,要在实践中调整,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国赤字率为2.3%,而2014年底中国负债率低于40%。
3%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来源于1991年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这一条约根据欧元区稳定和增长协议,确定了区内各国都必须将赤字率(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控制在3%以下,并且把降低财政赤字作为目标。同时,各成员国必须将债务率(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的占比保持在60%以下。
这两条红线成为其他欧盟国家加入欧元区必须达到的重要标准。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本报记者,3%和60%两个数字的确定其实是妥协的结果。
“欧盟各国对这一标准有不同看法,有的国家倾向于把赤字率和负债率定的低些,比如德国。有的国家认为赤字率和负债率太低,他们无法实现,吵架的结果就是定的3%和60%。”杨志勇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春荣告诉本报记者,赤字率低于3%、负债率低于60%是当年其他国家进入欧盟的标准,这是大致的标准,并没有学术上的依据。事实上,西班牙、希腊等国长期以来根本也没有遵循上述警戒线。国家之间对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的看法迥异。例如,德国相对保守,这两年已经消灭了财政赤字。
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国财政政策定调为积极且有力度。积极财政政策表现之一就是扩大赤字率至2.3%。
2015年全国财政赤字16200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规模都有所增加。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2.3%,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财政可以多安排2000多亿元的支出(这些支出已经列支但未花出去),这些支出如果按当年的收支差额计算赤字率的话,实际上(赤字率)差不多是2.7%。这个力度是比较大的,对于支撑经济的发展、抵御下行压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审计署2013年底披露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楼继伟在今年博鳌论坛期间表示,中国的总体债务规模可控,包括国债和地方债,2014年底负债率低于40%。
未来中国是否会扩大赤字率和负债率?
杨志勇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个国家选择赤字率和负债率红线,主要看债务的可持续性,如果债务可持续,那数字高一点也不是大问题。
郑春荣对本报表示,现在财政赤字不宜再扩张。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经济形势总体平稳,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都呈低速增长,债务增长以后,难以化解和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