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时表示,金融领域改革总的是按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继续稳步推进,要积极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两天内第二次谈及金融风险。此前一天,即9月9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会见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在今年六七月份发生异常波动,有关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是为了防止风险的蔓延,现在可以说防范住了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各方对于中国潜在的金融风险格外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潜在的风险会否持续暴露成为各方担忧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理的上述表态,向外界传递了明确信号,决策层对潜在金融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必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实际上,去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时,对相关风险并不讳言。上述会议指出,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并强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经济金融领域的哪些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和坚决防范?
近年来,各方一直关注的银行业不良资产上升、地方政府性债务以及房地产行业问题,是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银行业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当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就会面临考验。尤其是随着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的推进,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或高负债企业成为不良贷款集中爆发地。这反映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上,即不良资产的显著上升。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连续14个季度反弹。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也是令人关注的潜在风险源之一。去年至今,我国就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稳步推进,且置换额度不断扩大。不过,这一问题还是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针对外方企业代表的相关提问,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政府债务风险是可控的,因为债务水平还比较低。应该说,有人对中国政府债务可能引起大的风险的担忧是多虑了。
房地产行业的潜在风险同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去年至今,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分化期,部分地区的房价出现调整,这是对过去10年房地产市场大幅上涨的“消化”。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属于泡沫化风险,也兼具高杠杆特征。在这一调整过程中,部分房企资金压力凸显,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小型房企因资金链问题而破产的案例。今年年初发生的房企佳兆业债务偿付危机,就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除了上述市场普遍关注的潜在风险源外,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都给国内金融体系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从资本市场尤其是从股市的表现来看,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年6月份,国内股市一度大幅上涨,市场成交量和杠杆融资量持续放大,但从6月中旬开始,市场突然掉头向下,在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大幅下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恐慌情绪的蔓延。针对这种异常波动,相关各方积极稳妥采取有力举措,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对此,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有关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是为了防止风险的蔓延。这样做不是要代替或削弱市场功能,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符合中国国情。
此外,近期更受国内外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以及相关潜在影响。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遭遇大幅振荡,东南亚国家汇率竞相贬值,股市遭遇重创。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格外关心人民币在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后的走向。在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有国际投行经济学家就此认为,上述表态对于当前担忧人民币大幅贬值与中国式输出性通缩的海外投资者而言十分必要,可谓是一颗“定心丸”。
当然,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关键在于认识到风险后的举措,即如何防范和化解。从宏观角度看,实体经济是金融之本,只有让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平衡,才能有能力、有条件防范风险的发生。同时,要大力推进金融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筑牢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网,多措并举稳定金融市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