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抗日金融战 他们用生命开银行
《抗战财经记忆》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倾力制作的七集系列片。该片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创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片中许多精彩的抗战财经故事和精辟的财经解读,促使观众从财经角度去理解抗战、认识抗战、记忆抗战。9月1日21:20央视财经频道将播出《抗战财经记忆》第四集——《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场》,抗战的金融战场上,共产党人究竟怎样赢得了胜利,抗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财经密码?精彩内容早知道↓↓↓
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更是展开了疯狂地掠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残酷的封锁和扫荡。以战养战的侵华日军,企图最大程度上的搜刮中国的物产,财富,满足自己战争的需要。
八年全面抗战的历史中,如何抵制贬值的国民党政府法币冲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如何防范日军制造的假币干扰根据地发展?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始终贯穿于抗战的历程。
抗战的金融战场上,共产党人究竟怎样赢得了胜利,抗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财经密码?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巨制货币纪录片,揭秘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场。
1937年:中国金融市场混乱不堪 理发店都可发行货币
八年的全民族抗战,除了战场上的拼杀,发生在货币上的战斗,也一样的激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土地上,侵华日军,伪满政权,国民党政府为了争抢战争物资,获取战争经费,都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发行自己的货币。
当时,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里,主要流通了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的“法币”。法币,是指中国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国家信用法定货币。但在当时抗日根据地里流通着的,不仅有法币,还有几省的地方流通券,以及各县自制的土票。最让人头疼的,还有侵华日军投放到民间的大量伪钞。
1937年的冬天,由于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建立边区民主政权,根据地的人们因此也没有自己的货币,只能被动的使用法币和其他货币,金融市场极为混乱。
91岁的原晋察冀边区银行负责人尚明这样描述:举个例子吧,一个理发馆都发行票子,理发馆,他都出票子,乱的程度可想而知。
1938年:抗日货币战打响 小山村里暗藏印钞厂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抗日武装要“有计划的与敌人发行伪币及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允许被隔断区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抗日根据地在经济战线上的战斗,由此打响,为了保护好边区人民的财产,稳定敌后抗战的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决定,迅速建立晋察冀边区银行和印钞厂。当时驻守在冀中的人民自卫军军需处处长关学文,一手筹备建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
1938年的3月,晋察冀边区银行在山西五台县的石嘴村正式成立。
除了银行,在河北省阜平县的法华村,记者还找到了70多年前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刷钞票的工厂。1938年初,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刷部的工人,携带着印刷设备和材料,在武装人员的护送下,从另一个县城转移到了这里,开始印刷出了晋察冀边区银行的第一张货币——“小黑马耕地”一元券。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前有侵华日军的封锁和扫荡,后有国民党军的反共军事摩擦,抗日根据地每建立一家银行,都异常艰难。一台圆盘式印钞机,今天陈列在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边区银行之后,1941年的4月,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盐城,也创办出了自己的银行——江淮银行。一台印钞机的斑斑锈迹,记录了银行当时创办的艰辛。
原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陈宗彪,这样描述:“这种印钞机我们都是通过秘密的地下交通线前往上海,前往南京,有的甚至前往国民党的统治局,或者是漏的统治区,把它秘密的拆零拆下来,进行秘密的再运回到我们的根据地来进行组装使用。一旦遇到了敌人扫荡,那么我们再把它拆零,就地埋伏,就地沉入水中,一旦待到日军走后我们再把它捞起来,从水里捞起来,从泥土当中再把它拿上来,进行重新的组装使用。”
得知抗日根据地里成立了江淮银行,1941年的夏天,日伪军就对盐城一带发动了大规模“扫荡”。目的就是要把抗日根据地的金融扼杀在摇篮里。这一年9月,新四军撤消江淮银行总行,将江淮银行的金融骨干化整为零,分别组成盐阜银行、淮北银行、浙东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虽然江淮银行的生命短短不到半年,但化整为零之后的江淮银行,则以更大的力量,出现了抗战的经济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