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出口”的代工模式,曾是台资进入大陆的主导方法,但在大陆经济进入新常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后,特别是个别台商代工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台资的代工模式迫切需要转型。
调整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两岸经贸结构,是在当下两岸合作中迫切需要打开的一扇窗。江苏涉台经济的一些资深研究人员与21世纪宏观研究院分析师就此进行了研究。
课题负责人、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桑登平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出现了下降,但两岸经贸领域合作的战略机遇仍存在,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正在成为消费与投资流入的热点,这种创新驱动也就成为江苏台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综合江苏各地的台商发展情况看,在“新常态”下,台资的“代工模式”应当向“投资+消费+创新”的新型模式转变。本报告从大陆经济结构转型、“一带一路”以及新型城镇化等三个维度,解析未来几年江苏对台经济合作的空间与机会。
促产业升级
江苏吸引台资已连续10多年排大陆首位。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台资的机遇在哪里?
从2015年上半年江苏的实践看,消费市场机遇巨大,以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此,信息技术、医疗、健康、金融、文化、电商等领域的消费升级,给江苏台资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
再者,虽然中国大陆低成本人力优势正在快速丧失,但从实践中看,劳动力数量红利已转向劳动力素质红利,大陆的人力成本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此外,中国大陆基础设施的完备及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已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研发产业和投资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中国大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兼具国内消费大市场与综合低成本占优势的地区。
更重要的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陆已明示对服务业的新一轮开放,以及对外(台)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给江苏的台资经济带来了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期、法制化、全球化的营商环境。
特别是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对以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为重点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台资制造业是一个绝佳机会。
还有,基于江苏正在制订的“十三五”规划,苏台两地都在重点发展、又相互交叉重叠的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因特网及云端科技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都应作为发展江苏台资经济的首选。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对台资项目选择上,不管涉及何种产业,首先看中的应是其能够带来的产业升级效果。地方在引导台资投向高端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台资投向产业的关联效应,台资项目要弥补当地在制造业高端和产业链高端的缺乏。
服务“带路经济”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确立的重大国家发展新构想和新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
江苏在带路经济战略的交汇点上,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之际,这一多种战略叠加的机遇对深化两岸经济关系的有效触媒作用。
从地理位置来看,台湾本身就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的要冲地带,因属于浅碟型的外向型经济,较为依赖出口拉动。如果台湾能够加入到“一带一路”中,岛内的工业、科技、金融、贸易、服务等各业都会因此而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将发挥较大的优势。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践行,不但能为台湾业者带来无比巨大的商机,而且有助于现有台资经济的触角能更广泛地延伸到沿线地区,这对台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长远看,能否加入到“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关系着台湾地区在全球经贸新一轮布局中能否占得先机,取得优势,也关系到台湾地区未来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产业商机很多。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苏台两地经过多年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两岸完全可以携手与这些沿线国家进行产能上的合作,以适应他们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实际需要。而苏台两地“产业联盟”的模式,可使双方在沿线国家进行合作投资,将更多的商机扩展到东盟、南亚和欧洲新兴市场。这也能同时满足台湾“借船出海”的需求。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8月初,江苏未来十五年的城镇化发展纲要经国务院同意后获得住建部批复,江苏承担起为全国城镇化“探路”的任务。从整体上看,新型城镇化潜在商机涵盖的层面甚广,从房地产、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到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业等均存在投资机会。
台湾在资讯运用领域里的技术较强,完全可以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医疗照护方面,两岸养老产业目前正处于合作战略机遇期,台湾社会老龄化进展快于大陆,银发族相关的养老公共设施、基本建设与商品行业发展已趋成熟。一旦台湾在服务上的软实力整体进入江苏,就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台湾绿色建筑发展在全球居领先地位,因此江苏城镇化绿色建筑的需求更是台商今后可以驰骋发挥的地方。
此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资源回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领域,在台湾亦是具有优势的行业。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大陆服务业吸引外(台)资占比已从2001年的24%上升到目前的62%左右。显然,外(台)资集中于服务业较制造业的效益更高。
从现有实践看,大陆对推动两岸金融全球化不遗余力,如2014年12月底“放宽外资银行准入与经营人民币业务限制”,有助于台资银行快速拓展大陆市场业务,也有利于对台资银行扩大客户群、扩增业务及加速商机,对于两岸经贸发展大有裨益。
北京、上海、厦门、南京、昆山等地已开通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双向兑换业务。
目前,江苏已放开外(台)融资租赁公司设立的限制,还鼓励台资经济发起设立创投企业,争取股权投资基金等。
文创领域,亦是苏台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两岸在文创领域优势互补效应明显,合作前景广阔,可以实现产业内资源最大化价值的流动和利用,同时也为两地创意智慧的价值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现渠道。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部分,电子商务是两岸经贸合作的全新发展领域,成为链接两岸的另类通道,对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减少流通成本、激励创业扩大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增加金融活力、促进发展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桑登平指出,若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能在台湾得到正式实施,将原来制约双方业者合作的障碍扫除,那将为两岸电子商务合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