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志锦 北京报道
6月23日,汇丰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汇丰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升至49.6%,创三个月新高。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解读称,本次读数反映经济环比降幅有所收窄,但仍位于荣枯线下方,我们仍预期未来宽松加码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官方PMI呈现逐步回升的势头。除此之外,上个月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等数据也小幅回升,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数)增速依然呈下行趋势,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业界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歧也较大。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阶段,下行是必然的,短期的波动不说明任何问题,只不过波动变得平稳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企稳了,但是企稳并不一定代表能回升。”中国银行(行情601988,咨询)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多位宏观经济研究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宏观经济还难言企稳,稳增长的政策还需加码,以防止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在此情形下,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走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宏观经济是否企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这一增速创下了自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虽然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月度数据并不乐观。如担当“稳增长”重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探,固定资产投资从1-3月的13.5%下探至1-5月的11.4%。而随着制造业去产能及房地产去库存的影响,两者的投资依然可能延续下降的趋势。
“应当说,从GDP、投资、消费、出口以及从货币和价格指数来看,整体的状况还是低迷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本月20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最近在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加码的情况下,经济止跌触底的迹象已经出现,不是已经触底了,而是迹象已经开始出来,最明显的是PMI指数。”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官方PMI这一先行性指标已持续回升并位于荣枯线之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PMI指数在今年1月跌破50%的荣枯线,此后陆续回升,至今年5月达到50.2%。这也是市场认为经济企稳的主要论据。但是汇丰银行23日发布的PMI数据虽然在回升,但是依然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
“说企稳很难讲,因为从宏观、微观数据来讲,都找不到企稳的证据。要说企稳,那得连续几个月的数据不恶化,但是没有这样的数据,现在讲经济企稳还为时过早。”中信建投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曹远征则认为,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阶段,转型阶段宏观经济下行是必然的。“短期的波动不说明任何问题,只不过波动变得平稳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企稳了,但是企稳并不一定代表回升。”
基于对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判断,研究者已对今年经济增速做出预测。中国人民大学20日发布的报告称,4月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触底迹象已出现,但2016年一二季度经济会出现二次触底,中国经济将在2017年迎来坚实反弹,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该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的GDP增速为6.9%,已低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增速目标。按照这一预测,宏观经济在目前并未实质性企稳。
曹远征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预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是6%,现在的问题是一次性降到6%,还是缓慢的下降6%。“如果是分几年降到6%,那么就需要稳定投资、出口和消费,使下滑变得比较平缓而已。”他说。
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此前表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低于7%。如社科院副院长蔡昉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会进一步降到6.2%。
后续政策如何发力?
“观测宏观指标不应该从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变动出发。”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拔苗助长造就一个短期繁荣,而是稳增长:在复杂局面下避免经济过度调整,避免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今年一季度,东北和一些资源型省份已出现塌方式的下滑,如辽宁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仅为1.9%,同区域的黑龙江和吉林的增速分别为4.8%和5.8%,煤炭大省山西的经济增速也只有2.5%。
曹远征则认为,在新常态下如果要稳定经济增速,需要用改革来带动经济调整,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防止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速下行过快。”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宏观调控只能改变下行的速度,而不是改变下行的趋势。稳增长不是促进经济增长,而是稳定经济增速。”
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为7%左右,这一目标已在3月全国两会上设定。同时,李克强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陈:“(今年)稳增长的难度加大。”为了实现这一增速目标,中央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既然经济没有企稳,那原来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降低。两万亿的置换债券表明财政政策的力度比年初预计的要强,货币政策还是要降准降息。”黄文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短期来看,稳定经济增速还是需要扩大投资,而这一举措已从年初就已开始。由于占固定资产投资近六成的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分别面临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两者的投资增速可能会持续下探,因而基建投资被寄予厚望。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对水利工程、铁路、交通、棚户区等领域的投资并对相关行业融资支持做出安排。不过,近期部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不排除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会有所回升。
陈玉宇认为,稳增长应由中央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通过金融系统“放水”的方式实现。“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只着眼于铁公基项目,而更应该面向未来的新兴的产业。” 他如是建议。
相关稳增长的措施可能在下半年发挥作用。央行6月中旬发布的《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年中更新)》预测称,下半年由于稳增长政策的时滞效应、房地产市场企稳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等原因,下半经济环比增速将会略高于上半年,并预计2015年全年增速将在7%。这一增速和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增速目标相符,但是相比央行年初发布的测算增速下调了0.1个百分点。(编辑 谭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