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池争霸战,打响!
当海光信息、北方华创等公司还在为半导体国产替代苦心孤诣时,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中国电池企业早已在全球电池争霸战中悄悄拔尖。
在2024年的全球动力加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就占了六席,市占率之和高达69%。很明显,全球电池争霸战正在向中国战场倾斜。
相比“绝对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的“高高在上”,身处第二梯队的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直接以平均57%的较高出货量同比增速引起我们的注意。
站在新的周期起点上,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二梯队电池龙头”又将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
2025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三家公司的财报数据对比结果让人十分诧异。
上半年,国轩高科实现归母净利润3.67亿,同比增长35.22%,利润增速远超同行亿纬锂能、欣旺达;扣非净利润同比更是高达48.53%,成为三家企业中唯一一个扣非净利润正增长的企业,主营业务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为什么说这一结果“令人诧异”呢?
要知道,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仅要“卷”技术路线、资本,还要“卷”创始人背景。
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就是锂电池专业背景出身。凭借对电池行业的前瞻认知,刘金成带领亿纬锂能“多条腿走路”,先后踩中消费电池、电表电池、电子烟、动力电池多个风口,让公司一跃成为年入400亿的电池大厂。
欣旺达创始人之一王威也有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研修背景傍身。在近30年的行业深耕中,其与另一创始人王明旺齐心协力把欣旺达做成了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手机电池厂商。
对比之下,国轩高科的故事就有些“曲折”了。
创始人李缜靠房地产发家,2006年凭借其超强的商业嗅觉,毅然入局新能源电池行业,通过专注磷酸铁锂搞定低价市场,在行业内抢下一席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专注磷酸铁锂让公司错失了2016年-2020年的三元锂电池黄金出货期。于是,2019年,国轩高科净利润直接降至0.51亿,同比下降91.17%,业绩上与亿纬锂能、欣旺达暂时拉开差距。
好在,2020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因性价比优势重回市场焦点,国轩高科也开始了其“回血”之路。
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在原有A级车型的基础上,又批量配套了零跑、奇瑞、星际云等客户更多的B级、C级高端车型。结果就是,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62%碾压亿纬锂能、欣旺达,进一步推高了公司业绩。
然而,一时的“高光”并没有解决困扰国轩高科多年的难题——现金流危机。
2020年-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经营现金流一直处在10-20亿左右的较低水平,远不能覆盖投资活动支出。
关键这还不是个例。近五年,亿纬锂能、欣旺达经营现金流普遍不能覆盖投资现金流,经营现金流随时面临“断流”危机,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目前主流的电池路线中,磷酸铁锂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低,三元锂能量密度高却容易热失控。业内公司在“理想方案”固态电池上的研究已经砸了很多年资金了。
再加上,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各大电池厂商都在瞄准契机,加速资本支出、扩建产能,投资现金流支出直线飙升。像国轩高科近五年的资本支出累计就高达460亿,相当于其2024年净利润的将近40倍!
所以,电池企业的投资现金流净额普遍都是“负数”,而经营现金流净额和筹资现金流净额又都为“正数”,典型的“蛮牛型”现金流。
这类现金流的特色就是比较激进,意在把主营业务赚的钱、各渠道筹到的钱全都用来扩产、搞研发。
不同的是,宁德时代等“大型龙头”经营现金流能覆盖投资支出,资金安全垫较厚。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二梯队选手就有点“赌”的意味了。
未来,三家企业真正的较量还是在其扩产进程和研发成果上。
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讲,国内庞大的市场固然要争,毛利率更高的海外市场也断不可放弃。
尤其是,当国内市场继续“内卷”到一定程度时,海外增量市场就显得尤为珍贵。考虑到此,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纷纷走出了独属自身的“出海”之路。
欣旺达作为较早出名的手机电池“全球型”厂商,凭借“国内辅量+海外卡点”的策略成为最早出海的锂电池厂商之一。
早在2018年,欣旺达就通过定点首个海外客户法国雷诺成功进军国际市场,之后又通过海外建厂、设立营销机构等方式拿下大众、沃尔沃等多个高质量客户。2018年-2024年,其出口额占营收比重始终高达40%。
2025年7月30日,欣旺达正式递交H股上市申请。若能成功,不仅会缓解其现金流紧绷的现状,还能加速海外建厂、扩产进程,出海进程或能再进一步。
亿纬锂能前期也是通过“海外建厂+客户定点”的方式快速积累了宝马、通用、戴姆勒等国际客户。早在2021年,其海外营收占比就已高达47.09%。
2024年开始,为进一步安全、高效出海,亿纬锂能又推出了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技术授权+合作研发,公司不仅能收取技术授权费获得更高的利润,还能与合作伙伴共建产能,降低资本开支,更高效实现全球布局。
奇怪的是,看结果,亿纬锂能的“出海之旅”更像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21年-2025年上半年,亿纬锂能海外营收额始终在100亿左右徘徊,没有较大增长,海外营收占比也从47.09%降到24.74%,与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同行差距渐大。
这或许是因为亿纬锂能立志成为电池业“全能玩家”,产品布局广度仅次于宁德时代,但又没有宁德时代那样充足的资金储备。因此,其在全球产能布局和客户拓展上的资金预算可能有限,出海进程逐渐与国轩高科等“特长生”拉开差距。
鉴于此,2025年6月,亿纬锂能正式启动H股IPO,募资加码海外扩张。巨额资金的注入或能加快公司出海进程。
三家企业中,要论近几年出海之旅最为亮眼的,国轩高科当仁不让。
始终专注磷酸铁锂路线让国轩高科有充足的精力出海。2020年,国轩高科引入大众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后,又收购了博世集团位于德国哥廷根的工厂,建立起公司首个欧洲新能源生产运营基地。
2023年,国轩高科在哥根廷的首款电池产品成功下线,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也从2021年的5.1%一跃到2023年的20.34%。
接下来,国轩高科还将在美洲、摩洛哥以及斯洛伐克大举投资建厂,一步步实现“单一产品——横纵向延伸——全球化出海”的三级跳。
可见,国轩高科虽因错过三元锂电池的放量期而业绩落后于亿纬锂能、欣旺达,但随着海外市场的加速拓展,其与亿纬锂能、欣旺达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海外产能扩张对应的是公司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张又与技术升级脱不了关系。毕竟,只有足够优秀的产品,才更容易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客户的青睐。
技术上,动力电池的下一站无疑是能量密度更高且安全性强的全固态电池。伴随人形机器人、eVTOL飞行器等新增量市场的出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200亿美元。
全球龙头宁德时代之下,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二梯队龙头也开始了固态电池领域的较量。
首先传出喜讯的是国轩高科。
早在今年5月,国轩高科就推出了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00Gh/kg,成功将纯电轿车的续航里程提升到了1000公里以上。
2025年9月2日,公司又成功贯通了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至此,金石全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达90%。同时,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设计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要知道,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不仅安全性能优异,还将电芯能量密度提升到350Gh/kg,综合性能碾压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
接下来,金石电池若能进一步优化选材和生产成本,就可以率先进入到量产阶段。
亿纬锂能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也是倾尽了心血。
9月2日,公司“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预计将于2025年12月和2026年12月分两批实现初步量产,这与公司此前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规划大差不差。
电池行业的技术与资本密集特性让身处其中的企业很难不陷入“现金流困境”。客观来看,高额资本支出是一盘赌局,赌输了会拖垮公司现金流,赌对了就能实现技术和产能的“集体升咖”。
目前来看,欣旺达海外市场拓展较为出挑;亿纬锂能多年积累的规模优势难被超越;国轩高科起点虽低,但无论是在出海还是固态电池研发上都展现出强大的活力。
未来谁能成为电池行业真正的“二把手”,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