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历效应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春季躁动,大多发生在每年的春节到两会之间,这一阶段的指数上涨概率最高,中证500、中证1000、万得全A的上涨概率超过90%(过去14年)。
这次春节前已经大涨了,是否提前透支了春节后躁动的空间?但今年元旦之前,市场各类板块都经历了1-2年的下跌,300非金融的股债收益差在10月底刺破-2X标准差,表现为极度悲观的状态,也就对应市场的大底,而哪怕是经过了1月的反弹,目前股债收益差也仅仅来到-1X标准差的位置。因此,当前位置上,春节到两会的历史躁动窗口仍然可能带来不错的机会。
展望后市,在对以消费为代表的复苏预期交易较为充分、而开工季后实际基本面成色有待检验的情况下,市场风格大概率会向基本面预期反应相对较少(成交额占比较低或者刚刚起来)、但自身基本面向好的成长板块切换。重点关注新能源车的鼓励政策(汽车链条)、新型举国体制的推进(半导体、信创)、制造业改造升级和设备更新类低息贷款的推进(学校、医院、工业互联网)、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政策(医疗基建等)。
从目前来看,春节期间外围和国内传递的信息是偏向积极的,尤其是春节期间消费市场超预期修复令人振奋。或有风险点在于国内城投压力、海外美股杀盈利和俄乌冲突加剧,但当前这些风险因子对A股的压制都相对有限。
从2022第四季度基金季报进行观察,去年底至今机构配置的核心逻辑是:买反转(包括政策和景气预期的反转,第四季度明显增配医药、出行链、计算机和平台经济),2月开始将会主要定价“大力全力拼经济”的过程,当前对于“量的增长”的诉求显然与2019年上半年对“质的追求”并不一样。
展望后市,2023年A股的春天是核心资产和产业主题投资的春天,核心资产投资会比2019年初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成长的机会更偏向科技成长这类产业主题投资。大小盘轮动交织是客观描述,事实上近期产业债信用利差在快速上行后进入震荡回落阶段。站在一个季度的维度,依然会偏向价值一些。
春节数据未实现超预期修复,且节前市场情绪已处于相对高位,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处于数据验证的空窗期,大消费板块行情演绎或面临“挑战”。
节后在春节数据修复未超预期、经济表现进入数据验证真空期以及城投债违约、房产刺激政策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下,对于市场后市或需要更多的耐心。究其原因,当前政策力度仍不足以支撑一波持续上涨行情,需要一季度“尾部风险”集中释放后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码,故从全年角度,一季度仍是逢低布局的战略配置期。
但从结构上来看,参考过去市场表现出来的“节后反转”效应,以及节前各板块的表现,需要尤其注意节后大消费行情背后消费数据的支撑;另一方面,受益于节后市场风格的转变、政策的憧憬预期,市场或围绕安全主线交易一波行情,建议关注供应链安全相关的军工、科技、计算机等板块,并可以适当配置稳增长相关的电力板块进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