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明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扛起“稳投资、促增长”大旗。一方面,较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和较为充裕的项目储备成为明年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两大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技改投资和高技术投资需求的不断释放、民企经营状况的改善带动投资积极性的提升和金融信贷的大力支持,制造业投资也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增长。
在如何扩大投资方面,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类似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等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的政策措施,明年有望延续和更多推出。
《纲要》提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在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方面,《纲要》提出,一是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二是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
三是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
四是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民族品牌加强同国际标准接轨,充分衔接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此外,《纲要》还提出,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疫情暴发之前,消费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65%,2023年的财政政策应该更多地转向稳消费。
“低基数效应将成为明年消费快速回升的主要因素。”连平表示,消费的提振在需求端仍有较大发力空间,可考虑出台临时性的员工工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还可加大居民消费需求提振的支持力度,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且发放方式可以更为多样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有限的政策扩张空间里,应认真考虑消费与投资资金的分配问题,选择那些消费与投资相融的项目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