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宣布设立一周年。一年来,北交所不断探索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国方案”,市场流动性发生积极变化,初步实现了改革预期目标。
100多家上市企业中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中小企业占比77%,创新属性突出,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较为匹配;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的后备公司超千家,整体生态日益完善;全市场合格投资者数量超过513万户,是宣布设立前的近3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VC/PE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均已入市……一年来,北交所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改革效应持续释放。
站在一周年的新起点上,北交所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向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目标进发。
一年来,北交所符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市场生态发生积极变化,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数据显示,北交所100多家公司中23家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部分公司突破关键技术、专注产品创新、在稳链补链强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0多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个细分创新领域。
“100多家企业创新属性突出,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较为匹配。”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围绕“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一顶层设计,一年来,北交所改革纲举目张,构建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四套上市准入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创新企业。上市企业中既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包括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有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
“北交所通过包容性、差异化、精准化的制度设计,在‘主阵地’建设方面取得有益经验,正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新道路。”中信建投投行委委员、董事总经理李旭东表示。
一年来,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逐步发挥。截至8月25日,新三板新增申请挂牌公司229家,是去年同期的四倍,优质企业参与意愿增强。
数据显示,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已达6700多家,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的挂牌公司超过千家,新三板与北交所递进发展、一体发展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新三板公司只要在创新层挂牌满一年,且符合上市条件,后续将有机会在北交所实现上市,这为新三板注入更多流动性和活力。此外,北交所与创业板、科创板的互联互通,也给企业实现创业板、科创板上市提供另一条途径。”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说。
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日前表示,一年来,北交所完善了市场枢纽功能。北交所在新三板改革发展基础上设立,与新三板一体发展、协同联动,挂牌准入、持续监管和上市审核各环节联通,中小企业发行上市预期明确、衔接顺畅。
承上启下枢纽功能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明显改善,企业申报发行上市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上半年,北交所累计受理上市申报企业115家。截至8月25日,北交所共有在审企业12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