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扩容,正加速迈入资本市场。日前,工信部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十四五”期间,努力在全国推动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统计,截至6月6日,今年已有32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登陆A股,首发募资规模逾400亿元。
受访专家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为各个成长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资金支持,发展壮大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未来,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展优化,也将有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强做大进而赋能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上市中坚力量,备受市场关注。
“专精特新企业在特定领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行业景气度提升时,这些企业能够凭借自身优势快速释放其成长潜力,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资本参与投资。”川财证券表示。
数据显示,上述3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分板块来看,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募资额,科创板均居首位,两项数据分别为13家和229亿元;创业板以11家的数量和110亿元的募资额次之。另外,主板与北交所也均有数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科创板立足科技创新,坚守‘硬科技’定位,这与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定位相契合;科创板是服务这些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链、市场资金链融合与升级的重要平台。”沙利文表示,此外,科创板的机构投资者比例相对更高,市场波动性相对平稳,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驱动型企业成长。
从行业分布来看,今年新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来自机械设备(8家)、电子(5家)、基础化工(4家)等行业。其中,电子行业以144亿元的募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
王昕分析称,科技的创新、研发、应用与商业化需要一定发展周期,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与盈利潜力得到认可后才能获得二级市场青睐。电子行业、机械设备行业商业模式较为成熟,企业盈利能力得到了广泛验证,投资者也相对成熟,因此这些“智”造类企业备受资本关注。
从更长周期来看,注册制实施后,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高速增长。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历年新增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依次为42家、91家、111家,增势明显。
“近年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强,从A股到新三板再到区域性股权市场,都在积极培育支持符合标准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风险不同,可以为不同风险偏好的资本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匹配。”南开大学表示。
总体来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良好,发展势头强劲。
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2021年155家创业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0.68亿元,平均实现净利润1.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1%、28.7%。155家公司中,147家实现盈利,93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分别为94.84%、60%;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59.33亿元、净利润195.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和42%。
业绩亮眼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丽珠集团表示,公司近几次召开的业绩发布会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高管在互动沟通的广度和深度上,与投资者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不仅进一步拉近了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距离,还加深了投资者对公司的理解,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做了充分解读,投资者参与的热情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