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截至22:00,又有16个IPO项目主动申请中止上市审核。至此,在最近的9天时间里,科创板和创业板累计已有71家IPO企业中止审查。而根据统计数据,2022年以来,科创板和创业板总共也只有89个IPO项目变为中止审查状态。
较大的审核变化,也令市场出现了相关传言。3月29日,证监会作出澄清,未对小米产业链相关企业出台IPO限制性政策,也未开展专项排查,并表示会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依规开展发行上市审核注册工作,依法公平对待各类企业,确保政策预期稳定。另外,沪深交易所近日也相继就上市审核等问题推出系列举措,旨在提供“有温度”的一线监管和市场服务。
截至3月29日22:00,沪深两市又有16个IPO项目按下了暂停键,包括1个科创板项目和15个创业板项目。翻阅交易所网站可见,有16家企业均为主动申请中止审查,其中经纬股份、上富股份、恒泰万博、玮硕恒基、昆船智能、黔通智联等12家企业中止原因均为“因发行人及保荐人更新财务资料”,而磁谷科技、嘉好股份、英华特等4家企业则表示“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据统计,短短9天中(3月21日至29日),沪深交易所陆续有71个IPO项目宣布进入中止审查状态,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分别有15个、56个。若算上终止审查的情况,则还有3个主板项目、5个北交所项目,以及5个科创板/创业板项目。上述84个状态异常的IPO企业涉及募资总额约600亿元。
一个可作对比的数据是,进入2022年后,科创板和创业板加起来也不过只有89个IPO项目进入中止审查状态。或许正因如此,市场上也开始有风言风语传播开来。
3月29日,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关注到部分自媒体有关以小米代表的产业链IPO政策有重大变化的文章,“我们明确表示,我会未对小米产业链相关企业出台IPO限制性政策,也未开展专项排查。我会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依规开展发行上市审核注册工作,依法公平对待各类企业,确保政策预期稳定”。
记者翻遍交易所公示信息发现,科创板IPO中止审查项目披露的原因普遍为——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尽职调查、回复审核问询等工作;而创业板中止项目则基本表示受到疫情影响,或需要更新财务资料。
根据2020年修订的科创板、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此次IPO集中中止审查情况刚好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即“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发行人及保荐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核,理由正当并经本所同意”。按照规定,发行人需在3个月内补交有效文件,或主动消除中止审核相关情形。
记者也从投行处了解到,眼下正值上市企业披露2021年年报,IPO企业也需要及时补充提交最新的财报数据。但目前全国多地疫情严峻,中介机构出差、办公受限,审查进度也受到影响。因此,出现IPO企业集中中止,也实属正常。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和证监会的工作要求,3月27日,上交所就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相关业务开展做出调整和衔接安排,旨在优化自律监管与服务方式,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落实落细支持疫情防控和保障市场运行各项工作。
其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和发行承销工作。上交所指出,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受理发行人通过本所科创板审核业务系统提交的发行上市、重大资产重组及其他相关申请。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确保上市委审议会议按照既定程序正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