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份,全球资本市场都不太平静,A股大幅震荡。上市公司回购、增持、亮业绩以提振市场信心。基金公司也没有闲着,多家基金公司立即作出反应,积极出手,掀起了一波基金“自购潮”。
基金自购一般是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自掏腰包购买旗下基金。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看到好公司的投资性价比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
数据统计,今年共计51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基金,3月份以来更是多达26家基金开启自购,其中南方基金、华泰证券资管、国泰基金等今年以来实施自购金额超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及管理人出现“自购潮”,通过与持有人利益一致化,有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增加投资者信心,也用真金白银和长期持有的方式,展现了对市场的长期看好。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自购的行为展现了机构投资者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强化了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使命和担当。
2021年不少基金产品净值大幅回撤。不只3月份,今年1月份、2月份,基金公司自购规模也不低。
数据宝统计,截至3月25日,沪深300指数年内跌幅超过15%,年内基金公司自购基金80只,净申购金额接近13亿元,创2015年以来同期新高;上一次大规模自购集中在2018年1至3月,净申购金额12.43亿元,彼时沪深300下跌3.28%。
从自购基金类型来看,2022年以来主要集中在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其中3月份债基的自购金额占比接近一半,这或受市场振幅较大的影响。
数据宝统计,今年以来,自购金额超千万的基金逾60只,2只基金已实施自购超亿元,分别是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MSCI中国A50联接A、华泰证券资管旗下华泰紫金周周购6个月滚动A。
从获自购基金的基本面来看,这些基金均为2022年以来新成立基金,3月份成立基金占近半数。这些新基金成立以来平均小幅回撤,相对跑赢沪深300;收益率居前的以股基为主,鑫元基金旗下鑫元健康产业A、康泰资产旗下2只股票型基金等成立以来收益率均超过3%,大幅跑赢同期标的指数,平安基金旗下平安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A成立以来净值小幅抬升。
目前距离基金承诺的自购规模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着基金的发行,基金公司自购金额也将陆续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