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A股市场行情愈发磨人。面对持续的调整,不少投资者难掩情绪波动———有人已“躺平”,有人计划加仓,还有人通过分散持仓来抵御风险。在一些投资者眼中,大幅调整或意味着市场将出现更多的投资良机。近期,多位公私募基金经理高调宣布增加仓位,或趁机对新基金进行布局。
“近期我需要安抚很多客户,股民、基民都很焦虑,市场一下跌就来问我怎么办。”某券商表示,近期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比较“焦躁”。
她透露,不少去年入场的老客户已出现了10%-25%浮亏,近期已不敢再主动向他们推荐基金。“我们去年给老客户猛推基金,结果现在老客户还被‘套’着,现在给他们再推新产品也没用。” 小刘苦笑着表示:“更不敢向新客户推荐基金。当下我们也拿不准市场会不会继续调整,万一让人家亏了钱,刚建立起来的一点信任也就破灭了。毕竟在亏损面前,一切解释都是苍白的。”
面对震荡的市场,基民普遍感到沮丧。“80后”基民小马,在去年听了同事、朋友以及客户经理推荐,陆续买入十几只基金,持仓中的一部分品种为顶流基金经理管理的主题基金。然而,在持有一年多时间后,仍有不少品种浮亏20%以上。她感叹说:“割了,尴尬;不割,痛苦。作为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老股民,没想到‘栽’在了基金上。”
与小马境遇相似的基民小李表示,过去一年的投资经历,让自己的心态发生了明显转变。2021年,在他的认知中,“跟风买涨”就能赚钱,“进场要快,挖掘市场热点然后快速买入就可以赚到钱”。然而,2022年的行情让他备受打击,“买的白酒、医药等主题基金已经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以后都不敢买入主题基金了”。
焦虑的不止基民,基金经理的心情也随着市场起起伏伏。多位公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近期心理压力很大。一位私募人士称:“今年回撤相对可控,还能扛得住,但现在我的情绪波动非常大。”在上周市场大幅调整时,他连发26条微博吐露心声。他还讲述了自己在3月9日“崩溃”的心路历程:“上午我的心态还比较好,等到中午,一看微信群里大家的情绪就知道情况不对了。再到下午,看到市场走势,人一下子就傻眼了。”
有人焦虑,也有人直接“躺平”。一位基金经理直言:“最近没减仓,也没钱加仓。没能力预判,只能干脆‘躺平硬扛’了,指望成长股逐渐消化估值。”不过他强调,即使是“躺平”,也相信自己投资组合中的成长股质地和业绩“扛得住”。对于后市走势,他并不悲观:“今年肯定能企稳。”
还有基金经理通过分散持仓应对风险。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从去年8月份以来,投资难度急剧增加,市场进入博弈状态,逻辑演变为“既看长期又看短期”。从长逻辑来看,热门板块已没有预期差,部分赛道估值高企,仅在窄幅波动时具备机会;短逻辑则需要催化剂,且对于股票要求极高,企业既需要具备高增长特质,又不能有任何瑕疵,很难找到这类标的。“我的应对策略是在优选个股的基础上分散投资,分散到六七个行业,最多时配置了十个行业。”近期他判断,市场风格演变为更注重短期逻辑,导致个股的股价大幅波动。为降低风险,他进一步分散持仓。“去年我的持仓中有不少‘非主流’股票,但流动性都比较好。但从去年12月以来,持仓更加分散,且持仓中有不少中小市值品种,重仓股占比较之前还有所下降。”
除了机构投资者,不少基民也踊跃“掘金”。一位券商人士透露,权益产品销售方面,一些持有期产品出现了几十万元级别的申购单。此外,公司销售的私募基金产品在当月整体呈现净申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