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市场重挫,核心源于投资者从定价“通胀”走向定价“滞胀”,地缘政治扰动只是加快了这一过程。短期有望反弹,但市场信心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短期超卖与风暴模式之后,A股有望进入阶段性的反弹。但是,在需求端政策和信用宽松的路径还未完全明朗之前,我们认为投资者盈利预期下降,贴现率预期上升的格局在短期仍难以扭转,市场信心的重建以及微观交易结构的优化需要时间。
围绕核心资产所在行业寻找非核心资产优质公司。低风险特征推荐方向有三:1)to G端或公共投资方向:光伏、风电、电力运营、电网、数字基建、建筑等;2)顺通胀方向:煤炭、化工资源品;3)困境反转与盈利确定性:生猪、白酒等。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短期地缘事件等因素导致的供应风险仍有可能继续发酵,中期而言,中国市场可能具备相对韧性:1)中国所处增长与政策周期相对有利,“稳增长”政策储备空间相对充足,增长在二季度左右可能逐步改善;2)中国市场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与其他主要市场相比也具备估值吸引力;3)当前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具有全球最大、相对较全的产业链,通胀压力可能相对可控,在全球供应风险中中国市场可能会相对更有韧性。结构上,短期低估值“稳增长”板块可能会有相对收益,待宏观风险逐步平息后,高景气的成长领域和受成本挤压的中下游制造业可能迎来转机。
当前关注三个方向:1)政策发力潜在有支持的领域,包括基建、地产稳需求相关产业链(建材、建筑、家电、家居等)、券商金融等;2)2021年调整较多、估值不高、中长期前景仍明朗的中下游消费,自下而上择股,包括家电、轻工家居、汽车及零部件、农林牧渔、医药等;3)制造成长板块,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科技硬件半导体等,风险已有所释放,转机待海外“通胀”风险边际缓解。
2月社融低于预期,疫情散点爆发,外部风险扰动仍未消除,外资流出增添新的压力,目前市场上悲观情绪较为浓厚。不过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积极信号,市场可能已经开始进入经典的寻底、筑底的过程,4月中旬至5月中旬,等待诸多不确定因素落地,A股有望重新回到上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