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险企上半年业绩主要支撑点来自投资端。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分别实现总投资收益1176.38亿元、311.2亿元、353.62亿元、493.40亿元,同比增长22.4%、48.1%、34.9%、28.4%。
股价跌至历史低位的上市保险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却并不差。受益于投资端的不俗表现,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09.75亿元、168.84亿元、173.04亿元、10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2%、34.0%、21.5%、28.3%。
不过,受疫情影响及行业转型调结构的阵痛,上市险企负债端上半年普遍承压,保费增速走低,新单业务缩水。市场人士表示,考虑到下半年寿险代理人数量继续承压,养老保障需求释放缓慢,预计寿险新业务企稳还需要一定时间。
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今年上半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在此背景下,寿险公司普遍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整个行业新业务的增长处于低位。
苏恒轩一席话,道出了眼下寿险业正遭遇的新单销售难题。上半年,中国人寿新单保费1339.14亿元,同比下降8.4%;新业务价值298.67亿元,同比下降19.0%。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40.90亿元,同比下降21.7%。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24.12亿元,同比下降25.2%。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273.87亿元,同比下降11.71%;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102.31亿元,同比下降8.9%。
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亦坦言,上半年整个寿险行业高开低走,1月份开局战都打得不错,但2月到7月一直低迷,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疫情对个险行业冲击很大;二是监管部门在强监管、严监管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三是近30年来个险营销机制对行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需求变化,现在处于一个新的困难期。
产险业务方面,上半年车险综合改革客观影响了产险业务发展增速,产险公司一方面着重解决车险销售、理赔方面的成本管控痛点,一方面加大非车险业务开发力度,调整优化业务结构。
上半年,人保财险非车险保费收入达1311亿元,同比增长14.4%,规模首次超过车险,业务占比大幅提升5.2个百分点至52%。太保产险实现非车险保险业务收入369.19 亿元,同比增长28.6%,业务占比提升7.9 个百分点至46.1%。成本控制方面,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97.2%。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优化2.2个百分点至95.9%。
在保费端承压的大背景下,上市险企上半年的业绩主要支撑点来自于投资端。上半年,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分别实现总投资收益1176.38亿元、311.2亿元、353.62亿元、493.4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48.1%、34.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