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业内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多个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迅猛。有分析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个市场或达千亿元。
更多支持政策已在路上。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业专家认为,储能行业目前处于商业化应用前期,商业模式的构建还需要各方协同、相关激励政策、电价机制的配套与出台。
“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增长近10倍。
如此大规模增长目标的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推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同时装机规模要达到3000万千瓦(30GW)以上。
除了明确新型储能装机目标,相关部门更是在一个月内连发两文,进一步稳定市场和行业发展新型储能的信心。比如,要求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这使储能产业商业模式更具经济性;鼓励发电企业通过自建或购买调峰储能能力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并网规模等举措,则被业内认为是首次从中央层面提出新能源配置储能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山西、山东、宁夏等十余个省份要求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配置比例多要求在10%以内,目前相关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实际上,更多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政策正在路上。据记者了解,国家能源局目前正在编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多个政策文件,同时持续推进试点示范,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化工作和加快行业人才的培养。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今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增长明显。
截至去年底,已投运的新型电力储能(包含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飞轮、超级电容等)累计装机规模仅为3.28GW。记者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已有12GW新型储能在规划、建设和调试中。
“在新能源配储能以及共享储能相关优惠政策的促动下,百兆瓦以上规模新型储能项目倍增,达到9GW以上,推动着储能市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发展。”中关村储能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以来多个储能企业都出现了订单成倍增加的情况。“今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订单增加不少,目前看有可能会超过此前预期。”有储能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科士达副总经理表示,自从“双碳”目标提出和储能政策落地以来,储能产业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而且海外储能市场也依然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储能项目还主要集中在发电侧,预计后续会逐渐快速延伸到输配电和用电侧。“从公司现在业务角度上来看,也已经切实感受到这些变化。我们有一些项目即将落地,同时还有不少的项目正在投标过程中。”
“今年公司储能业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宁德时代方面表示。业绩报告也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储能系统销售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727.36%。今年仅用半年时间,宁德时代储能系统销售收入已是去年全年的2.41倍。